林俊標


摘要:針對中職學校采用“2+1”學制模式下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不足,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從中職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現代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建設的需求出發,探索了基于工學結合的中職“2.5+0.5”學制人才培養新方案制定,并對新方案中的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實訓條件和師資隊伍建設展開探討,旨在使新方案能在培養中職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方面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工學結合;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2.5+0.5”學制;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8-0023-05
一、“2+1”學制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不足
當前,中職學校大多采用“2+1”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2+1”學制一般是指學生在三年的有效學習時間里,前兩年在學校按照界限相對清晰的三段培養方式接受相關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技能知識學習和實訓,并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后,最后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做法。采用這種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各中職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重點是解決如何使學生在學校兩年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傳授給學生應知、應會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規劃學生的畢業條件(畢業所需學分獲取)、課程體系設計、實訓條件、師資要求、實施計劃和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等內容。在這種學制下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如下不足:其一,采用這種學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各學校為了加強學生的技能學習,采取壓縮文化基礎課學習課時的做法,不利于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和后續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其二,不利于工學結合的開展,由于學生最后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多數學校忽視了貼近崗位、接軌崗位和適應崗位的進階式專業能力培養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其三,對第三年外出頂崗實習的學生沒有明確制定學習目標、任務和要求,大多數學校因師資配備不足,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多采取“散放式”管理,導致工學結合的互動性不強,所設定的學生培養目標和規格與企業的要求存在差距,直接影響到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和學生的安全管理。這些不足通過實地調研機電類企業可以得到直觀的反映,企業普遍反映頂崗實習的學生無法馬上適應技術型工作崗位要求,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看不懂電路圖,不能熟練操作和使用常用電子儀器和儀表,怕吃苦、眼高手低等等。這些問題折射出中職學校當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必須加以修訂完善。
二、實施“2.5+0.5”學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基于“2+1”學制存在的不足,實施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來推動工學結合的開展,促進中職生培養質量的提高,使培養的畢業生能夠與企業的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并滿足中職生后續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必要。筆者在充分研究原所在學校與寶馬中國培訓學院開展的“雙元制”寶馬售后英才教育項目人才培養模式,調研機電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探討福建省推行的高職教育入學考試政策的基礎上,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為依據,并在學校成立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貼近崗位、接軌崗位和適應崗位的進階式培養思路,提出了“2.5+0.5”工學結合的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采取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三點優勢:一是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延長,有利于多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模塊化教學內容,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又可為學生的后續升學奠定基礎。二是圍繞進階式人才培養思路制定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企業崗位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三是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延長,有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是中職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努力形成的一項重要技能,是學生認知世界、溝通交流和辨別崗位的重要法寶。中職教育招收的學生大多是初中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他們大多數年齡偏小、學習動機不足、目標不明、認知能力水平低、團隊合作意識薄弱,加上傳統學制下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短,他們的心智技能沒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導致就業后產生怕吃苦、眼高手低及喜歡“跳槽”等現象。
三、“2.5+0.5”學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方案
這種培養模式的學制依舊為三年(6個學期),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這里的“2.5”指的是學生在校學習、參與企業識崗和習崗時間一共為兩年半,第六學期到企業頂崗實習。具體的建構方案如下:
第一學期,按照教育部和現代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建設的有關要求,主要安排學生在校內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在傳授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想品德、職業生涯規劃和行為養成教育,并輔以人文類選修課程的開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職業目標、職業能力與素質要求。
第二、第三學期安排學生在校內學習和生產性任務實訓,主要是完成文化基礎課和技能模塊化學習。所謂技能模塊化指的是: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企業技術能手的指導下,對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知識和生產性實訓項目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的梯度進行整合,形成對接生產過程的核心訓練項目的模塊化課程結構,重在培養本專業學生應知的通用專業能力。如在電工基礎的交流電知識里,融入家用照明供電線路、車床控制線路、樓宇自動供水控制系統的專業技能知識學習和項目實訓,培養學生掌握常用電氣設備的安裝(如電度表接線等)以及常用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如示波器使用等)。在第三學期還穿插開設技能技術類選修課,如小家電的檢修等。
第四學期分為輪崗見習和校內學習兩個階段。本學期前兩個月安排學生到企業輪崗見習,這也是第一層次的崗位實習,目的是讓學生到合作企業的生產線或電氣設備控制相關崗位,進行認識崗位的感性體驗,見習過程除了培養學生掌握基本職業技能和進行職業定向之外,也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誠信品質等。第四學期余下的時間,學生要回校完成經整合后的專業技能課學習和生產性任務實踐,如完成恒壓變頻供水設備的安裝與調試、采用PLC控制的車床線路的安裝與調試等,培養學生職業定向能力和職業素質。第四學期末與合作企業聯合選拔組建工學結合班。
第五學期分為輪崗實習、在校學習兩個階段。前兩個月為輪崗實習階段,學生在完成前兩年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輪崗見習所獲得的心得和意愿,在滿足合作企業用人要求的基礎上,與企業簽訂意向性實習協議(考慮到學生的升學意愿,最終協議要在第六學期開學初簽訂),進行有針對性的實習。這一過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特定能力,并通過輪崗實習確定自己的專門化崗位方向,這個階段要聘請企業的技術能手全程參與指導學生實習(俗稱“師帶徒”)的過程。接下來的兩個月在校內學習,主要對實習期間的實踐內容進行文化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的理論提升,并針對實習過程中所暴露的學生實踐的薄弱環節開展高層次的校內生產性任務實訓等教學,為后續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企業技術資格的認證、頂崗實習工作或學歷提升奠定基礎。
第六學期為頂崗實習階段,學生經過兩年半的規范學習、見習、實習、取證及企業技術認證后,已經初步具備專業方向的崗位技能,接下來就要成為合作企業的準員工參與實際崗位操作。此階段學生要與企業員工一樣,應能夠嚴格執行電氣操作及電氣控制系統的相關標準、工作程序與規范、工藝文件和安全操作規程,并具備所需的基本職業能力,擁有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四、工學結合的中職“2.5+0.5”學制人才培養方案的開發思路
(一)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前,要先開展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現狀的調研,尋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企業,明確專業培養的基本方向和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此,要從區域的企業分布情況、企業生產方式、人才需求數量、崗位特點、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入手,通過問卷調查、一線調研、召開專題座談會等方式,展開調研、分析和統計。根據調研(筆者共調研了福州地區、莆田地區和廈門地區共22家機電類企業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以及福州市1個職業技能鑒定單位、1個勞動就業指導單位)結果可知,目前大多數企業多采用先進的智能自動化控制技術,隨著數控加工機床、電梯和其他自動化控制專用設備的普及,機電類企業對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呈增加趨勢。調研中也發現,中職學校培養的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的畢業生主要是在工業企業的生產部門擔任生產設備和生產線日常維護人員;在電氣控制設備及電子通信設備的制造部門擔任生產設備操作、產品測試檢驗和生產管理人員;在設備安裝企業和有關企業的工程部門擔任常規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調試工作的人員;在物業管理部門擔任樓宇電氣設備的日常維護或擔任供配電系統維護人員等。其中,從事技術崗位工作的約占41%,從事操作崗位工作的約占21%;從事管理崗位工作的約占17%;從事營銷崗位工作的約占11%,從事其他工作的約占9%。部分畢業生還能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選擇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部會從事一線操作的畢業生經過2~3年的生產一線實踐被提升為技術員或班組長。通過對調研數據的進一步歸納分析,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畢業生的主要工作任務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培養目標定位是在一線從事組裝、維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從事生產管理的班組長。
(二)課程體系的構建
以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為例,課程體系構建框架如下頁圖1所示。課程體系框架的構建是以《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為依據,堅持以學生職業目標、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為核心,以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的四大培養方向為主線,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所需項目、任務、素質為基礎,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遵循感知崗位、接觸崗位、適應崗位的遞階工學結合職業能力培養規律,將基于實際工作過程的任務、項目貫穿于教學內容的設計中,并將人文素質的培養貫穿始終,建立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模塊化課程和選修課程三部分組成的課程體系。由此可使學生在獲取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完成對崗位的認識、對接和適應的專業綜合能力的提升。
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生軟能力(道德能力、心智技能、后續升學能力)的培養,并融入本專業領域的文化基礎知識整合課程,為專業學習、職業素質和素質拓展奠定基礎。依照教育部的要求,公共基礎課程的語、數、外學習分別安排240、200和240課時。
專業模塊化課程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方向課程、生產性實訓任務和遞階崗位實習(識崗→習崗)經系統整合組成,并且要根據各崗位的職業特定能力需求,確立核心課程,如電氣運行控制技術與PLC應用、電工EDA課程、供配電系統維護和電氣自動化運行監控技術等。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要根據產業、企業需求以及省級、國家級技能競賽內容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通過選用企業提供的培訓教材或校本開發教材,將企業的實際生產任務或產品的實際故障案例融入實際教學,做到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并且根據崗位的專業化分方向進行理實一體或項目教學的專項學習訓練,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知識接受者”向主動參與的“項目實施者”、“技能實踐者”轉變,促進學生在“2.5+0.5”工學結合的遞進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逐漸熟悉崗位工作,最終由初學者成長為準職業人,畢業后就能上崗,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選修課程由人文類課程(如音樂、街舞、跆拳道、禮節禮儀、演講口才和文化欣賞等)、技術技能類課程(如新房修布線、機器人設計、小家電安裝與維修、汽車電氣、Protel電路圖繪制、C語言編程和單片機技術等)和職業素質類課程(如生產企業管理、招投標設計、生產成本核算、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等)等選修課組成,旨在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知識及技能儲備。
(三)教學實施模式
圍繞工學結合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在教育教學層面必須遵循職業性原則。教學實施要大力推行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行動導向的任務驅動模式或項目教學模式。與生產過程對接一般是指將企業的實際生產或加工項目設置為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活動情境中展開學習過程,以此作為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貫徹行動導向教學模式。該模式符合職業教育的特性與中職生的認知特點,能將以往單一課堂教學延伸到校內實訓基地和合作企業的工作崗位,通過真實環境下的“做中學、做中教”,建立起學生、教師、企業技術能手(企業兼職教師)和學習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基于與生產過程對接的知識傳授,使學生在理實一體的課程實踐環境中得到鍛煉,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養成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要分析教學對象。了解教學對象已有的知識或技能,掌握教學對象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判斷教學對象學習的難點。二是要開發教學任務,主要通過調研企業人才規格需求、崗位特定職業能力和畢業生的信息反饋來確定。三是要設計單元教學任務單,內容要圍繞崗位需求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企業規程與文化、應知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實施安排和評價模式展開。教學實施安排建議采用“三段式”行動導向模式:第一階段根據專業技能方向課程的各學習任務單元進行實踐,讓學生“感性認知、建立興趣”;第二階段在實踐中融入理論,進行“拓展知識、理實轉化”。第三階段再次實踐驗證結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技能的掌握,完成“知識整合、驗證提升”。評價模式包括課堂考核與評價、教學效果評價。課堂考核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考核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課堂評價采取學生個人自評、學習小組互評、教師對學生個人評價及教師對學習小組評價等多種方式。教學效果評價由企業專家、學生和同行評價組成。四是要確立教學團隊,根據教學任務,選定主講教師+實訓指導教師或主講教師+行業技術能手組成的教學團隊,確保項目教學的有效實施。
(四)實訓基地建設
要完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實施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必須建設能滿足承接實施企業實際生產任務或仿真生產任務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在教學活動環境中接受崗位真實訓練或仿真訓練。實訓基地的建設,從場地規劃、設計、裝修,到專用設備、儀器、儀表和工具的采購,再到最后設備的擺放等等,都要在企業專家的全程參與下完成,并且所有的實訓室都要配備多媒體設備,以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如我校在規劃電梯運行與維護實訓室時,就在莆田銳博機電有限公司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電梯轎廂安裝與運行控制實訓室、電梯運行控制實訓室等等。
(五)“教練型”教學團隊建設
為有效實施工學結合的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教練型”師資隊伍。對“教練型”教師的要求是:教師要擁有從事專業教學的淵博理論水平,同時具備豐富的實踐指導經驗;教師既要能勝任課堂教學,又要能充當企業實際崗位工作的技術員,即具有“雙證”(教師資格證書和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打造“教練型”師資隊伍應注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定期安排專業教師接受合作企業開展的崗位實踐技巧、專業新技術及新工藝的培訓學習,并獲取企業資質認證證書,同時,可聘請合作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并基本滿足教師條件的技術骨干到校兼課,參與專業建設方案制定,指導校內專業教師提升實踐能力,以此鍛煉和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素質。二是通過舉辦常態化的各級別技能大賽,為學校教師、學生、企業技術能手搭建能力提升平臺,如通過各級別常態化的教學能力競賽為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進行說課、課件制作和片斷教學比賽提供平臺,通過青藍培養工程和教學團隊建設,培養年輕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文件撰寫能力等等,以此進一步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平.解讀“工學結合”的概念與內涵[J].科技風,2012(19):191.
[2]姜大源.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再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3):5-14.
[3]夏國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EB/OL].[2015-01-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c4f7150101e2mf.html.
[4]江國奮.“雙元制”培養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的改革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2(10):12-14.
[5]林愛華.淺談中職生心智技能培養[EB/OL].(2013-05-20).http://www.ypzx.net/manager/news/data/jyky/201
30520_113736_82.htm.
[6]戴鋒.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思考[J].職教通訊,2012(36):40-43.
[7]鄭秋紅.臺灣技職教育師資評鑒的特色及啟示[J].教育評論,2014(4):59-61.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