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從建
摘 要:本文通過對跆拳道選修教學中的案例描述,提出了“小隊長教學”,并對其進行實驗設計與實踐驗證,分析、總結“小隊長教學” 實踐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體育;小隊長教學;案例;跆拳道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7-0034-02
一、案例背景
案例發生在高二跆拳道校本選修課(只有高一上學期和高二上學期統一校本課程開設)。由于高一文理選科分班調整、高二興趣選修重新申報等客觀原因造成高二跆拳道選修人員變動,沒能延續高一跆拳道選修的原班人馬。因此,一部分學生已經完成基本禮儀、基礎素質、基本步法、基本腿法的練習;一部分學生已經以前在道館學過,但高一沒有選修跆拳道校本課程;還有一部分從來沒學過,學生基礎差異較大。
二、案例片段
本節課為腿法單元的第3節課橫踢內容,上兩節課已經完成基本禮儀、基礎常規、前踢的教學,本節課繼續按照傳統講解、示范、模仿等方法進行教學。
1.問題的產生
按照教學(教案)安排,我從實戰進行了本課的導入,通過講解、示范對橫踢技術進行了初步教學,接著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可是學生的翻胯就是做不出來。我不厭其煩進行送胯和翻胯地指導,一次又一次地示范、領做(教學進程已經耽擱),但是提、送、翻、踢、收大部分學生就是不到位,整體效果不佳,反讓我和學生的煩燥情緒開始產生。突然有個的學生(高一在選修班)舉手提出:“老師,你這一遍一遍地做,我們學過的能不能不做,你教不會的,我們會的帶他們練習啊。”我思考了片刻,可能我已進入以往的“狀態”,嚴肅地說:“不行,其他課可以,我的課就不行,跆拳道核心精神別忘了是‘忍耐、禮儀。”頓時他一言不發。我點出幾個學生應該改進的地方,又開始了“枯燥”的兩次練習。突然又有個學生舉手小聲地說:“以前在道館的教練也不是這樣的,而且我們又不是運動員,可不可以對我們要求低點啊?!彼又f:“要不你分幾組,我們學會的人來教他們,保證10分鐘會了還不行。”大家聽了他的話頓時響應起來。
2.問題解決的嘗試
我思考了一會(感覺學生講得不無道理)問了一句,“同意的舉手”,瞬間大部分人把手舉了起來(還有幾個我的“得意門生”不敢舉手),我說:“好,不過有個要求,你們學過的人要保證把他們不會的教會,否則今天素質(左右提膝)集體加2分鐘?!睅讉€老隊員說了一句:“好”,并把自己小組帶到了一角,開始了他們的教學。一會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把自己作為一個聽課人開始了觀察,并發現:有的隊長省去了送胯的動作,直接翻胯,學生也達到了要求;有的隊長直接教組員踢墊子并講解(因為不翻胯腳踢不上,而且會踢疼);有的隊長批評組員的動作不對,組員很快接受(我指出學生錯誤的時候,學生反感,也許要面子),并能虛心學習(也許是他們為了他們的決定而爭口氣);有的組員之間與隊長的配合也很默契(比我帶他們做要盡心得多)……
3.問題解決的反饋
時間很快過去了10分鐘,我一組一組進行了檢驗,最后合在一起進行了展示,效果非常好(感覺比整體和以往分小組練習還好)??赐曛?,我開心地笑了,隊長和學生也笑了,一個隊長激動地說:“老師,你負責把我們幾個學過的技術弄好,至于我們怎么教你不管了,保證給你一個結果(效果)就行。”“好”我說,“下節課再試一次,如果結果真是這樣,以后我調整一下教學策略。”由于時間的耽擱,已經來不及后面的素質練習,直接進入了總結,我說:“今天幾個隊長和各個組員讓我感受很深,我雖然不知今天你們為什么煩躁(以往不是),覺得老師應該多關注你們的心聲,而且我這次感覺到我的教法如何讓你們接受并理解很重要,我后面多改進?!甭犕旰?,學生的眼光一下子融入我的心境。
三、案例(跆拳道下劈)實踐探索
由于上節課(橫踢)技術技能教學中“小隊長教學”的提出,以及實踐的效果,在接下來的一次課(下劈)的技術技能教學中進行系統設計和嘗試。
1.實踐過程修整(表1)
2.實證效果
通過跆拳道腿法單元橫踢和下劈技術技能的學習,發現小隊長教學對于技術技能的掌握、交流方式的可接受程度、學習態度等優于我平時的教學,目標達成率高,特別是技能掌握優勢明顯。對于教學中問題的反饋:
(1)隊長批評為什么比教師的批評指正你們更能接受?學生回答:因為代溝,因為講話的方式和語氣,因為我們是朋友等;
(2)你們的疑問會向隊長提出,而我教學時得到的提問就少?學生回答:因為有時不敢問,因為問你后你說得太多和嚴肅,因為和隊長好講等;
(3)隊長的指導、領做為什么配合得更好?學生回答:因為各個隊長的動作我們能看得更清楚,因為隊長練習效率高,沒有多余、重復的枯燥,因為會的就不練了等;小隊長回答:可能是因為自己有過相同的身心、體驗經歷,所以知道怎樣溝通和練習等。
四、案例思考
上完跆拳道腿法單元后,對“小隊長教學”進行了歸納,同時和其他教師共同對以往的教學和當下的教學進行了研討,發現:教師的“教”如何適應學生的“學”是關鍵所在,感受頗深。
1.理解“小隊長教學”的內涵
從形式上來看,“小隊長教學”較類似于合作學習中的同伴學習,但區別是:同伴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匹配同學的支持和幫助,即“同伴學習”中兩個主體水平差距較小,而“小隊長教學”強調的是兩個主體水平差距較大,即用高水平教低水平或沒有水平的,類似傳統的“同伴學習”,強調高水平者實現了個人知識技能的鞏固、熟練化、個性化,低水平和沒有水平者進行知識、程序和技能的有效學習,這更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因此,“小隊長教學”理解為:在差異較大群體教學中,技術技能理解較深、水平較高的學生作為“小隊長”,并按照教師設定的目標、內容、時間和技能質量標準,運用自己理解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輔導,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強調小隊長的技能特長和教學目標的達成,限制的是檢驗標準和規定的時間,不做限制的是具體教法,小隊長可根據以往教師傳授的方法和自己的學習感受、經驗,轉換成能夠讓同伴理解、接受的教學方法,這可能也是小隊長能教好的關鍵。比如:小隊長省掉橫踢技術的翻胯環節,直接用實戰踢腳靶(“人體”靶)解決翻胯的問題,當然,對于小隊長教學不嚴格按照教師教法要求是否合理有待進一步實證,這需要我們思考教學過程與終端結果孰輕孰重的問題。
2.尊重學生共有的基礎和體驗
學生對于個人學習和群體學習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基礎、學習習慣和群體溝通方式。比如,自己的身體素質、技能儲備是否具備完成所學動作的要求;什么樣的語言、行為等表現形式能被自己接受;教師威嚴、師道尊嚴等傳統觀念能否得到自己認同,這些造成了他們對于小隊長和教師的指導、批評等態度和結果的不同,說明學生的學法和共有的基礎、體驗相關,這也反映了學法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過去教法運用時有可能不適應授課的學生,我們應該重視教法與學法適應性的問題。
3.把握教材難點在不同學生身上的反映
每個學生有自己的“過渡體驗”或者叫“障礙階段”。比如:我們教的是標準動作,其實有個非標準動作技能學習階段(對于學生來講不一定認為是不合理的),畢竟很多科學、標準的動作是針對運動員或特長生,甚至是針對這門學科項目的本身。因此,除了關注教材本身的難點,也不能忽視每個學生的難點,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生的課堂狀態。當然,對于直接進入標準動作的學習是否需要進行一個“非標準動作”有待進一步考證,這也需要我們弄清如何處理集體教學與分組教學的統一性和針對性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培霞.同伴學習理論在當代教育心理中發展之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