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摘 要:通過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發現點評教師評課時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據此,本文在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三個觀點:要樹立從學生的角度去評課的理念;要以學生的學習行為作為評課的主要依據;要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審視教師的上課行為。旨在給教師以啟發,避免類似現象發生。
關鍵詞:評課;同課異構;教研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7-0059-02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一個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教學的內容是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對象是初一男生。兩位教師精彩的課堂演繹,專家的精辟點評,使筆者收獲頗豐,同時也對評課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兩位教師的教學過程
1.A教師的主要教學過程
講解示范雙手胸前傳接球-徒手模仿-單人持球模仿練習-“兩人一球打太極”(雙手持一球,面對面模仿蹬地、伸臂、屈臂、緩沖練習)-近距離傳接球練習-遠距離傳接球練習。
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生的技術表現:徒手模仿、持球模仿時,大部分學生的動作已經有模有樣。近距離傳球時,學生準備姿勢正確,用力協調,接球時能做出主動迎球和引球動作。遠距離傳球時,除了傳球距離增加外,學生的技術沒有什么改變。心理表現:在雙手胸前傳接球教學中,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學生練習被動。
教師點評:A教師的課上得很好,優點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步驟清晰,特別是在教學中采用“兩人一球打太極”,很好地解決了傳接球的難點。應該說,這是一堂很好的技術教學課。
2.B教師的主要教學過程
(1)B教師預設的教學過程
嘗試各種傳接球-講解示范雙手胸前傳接球-徒手模仿-單人持球模仿練習-“兩人一球打太極”練習-近距離傳接球練習-遠距離傳接球練習-看誰傳球快游戲。
(2)B教師實際的教學過程
嘗試各種傳接球練習時,大部分男生持球正確,能協調用力傳球,接球時主動迎球和緩沖,但存在腿站直傳球的問題。對此,B教師對原教學設計及時調整:講解示范雙手胸前傳接球-兩人近距離傳接球-自選距離傳接球-傳球比多游戲-兩人前后互換位置傳接球-兩人左右互換位置傳接球-原地運球與傳接球的組合練習。
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生的技術表現:學生不僅掌握了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而且通過多種手段的練習發展了傳接球的能力。心理表現:學生在不斷變化的練習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運動負荷:練習密度為45%,平均心率為125次/分。
教師點評:B教師在本堂課的設計上動了腦筋,他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練習效果和積極性非常好。但B教師沒按教案進行教學,他的教學跨度很大,是典型的課時教學單元化。
二、分析與思考
在上述兩個案例中,如果從學生的學習角度評課,不難發現第二節課比第一節好。因為對技術簡單的雙手胸前傳接球,而且學生的接受能力很強,可A教師制定了一個難度低、缺乏挑戰性的目標,采取了單調、枯燥的手段,并且在教學中發現了問題又未適時地調整。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氣氛沉悶。而第二節課,B教師雖然制定了一個難度低的目標,但他考慮借班上課的因素,在教學中設計了嘗試練習,在嘗試練習中,他發現學生的基礎較好,及時調整了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步驟。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為什么兩節課呈現的效果與評委的點評截然相反?主要原因是點評教師未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評課。點評教師一般是當地有名的教師,他們在評課時都未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窺一斑而見全貌,可見該問題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一是沒有樹立從學生的角度評課的理念,二是不知道怎么評。對此,筆者結合此次教研活動談幾點思考。
1. 樹立從學生的角度去評課的理念
“以學論教”是現代課堂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們評價課堂教學的一個新視角,因此,教師要樹立從學生的角度去評課的理念。當然,樹立一個理念需要經過知、信、行三個過程。知就是知道理念,信就是相信理念,行就是實踐理念。只有做到知、信、行相統一時,才說明教師具有了這個理念。目前,部分評課教師雖知道該理念,但不相信該理念,更談不上實踐該理念;也有部分評課教師知道該理念,也相信該理念,但不實踐該理念。對于這些教師,一方面建議其加強學習,深刻理解從學生的角度去評課的理念。另一方面要進行兩個轉換,一是評課“關注點”的轉換,教師要由“關注教師”變為“關注學生”,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從關注“教得怎樣”轉換成“學得怎樣”。二是聽課時教師角色的轉換,即由教師轉換成學生。評課教師要暫時放低自己的身段,帶著一顆學生的心,以學生的身份去聽課,與學生一道去體驗和享受教學。總之,樹立從學生的角度去評課的理念,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理解和實踐,并通過這些措施不斷強化,使之自覺作為其行動的指南。
2. 以學生的學習行為作為評課的主要依據
寫論文時,為增強說服力,我們強調以事實和數據進行論證。同理,評課也要做到以學生的行為為依據,評課必須從實際出發,從觀察到的、感受到的、測量到的情況出發,不能想當然。只有這樣才能使上課教師和觀摩教師信服。如筆者前不久觀摩一節原地單手肩上投籃課,在課的結束部分,上課教師采用籃球裁判操放松。大多數觀摩教師認為該教師很有創意,他們認為將籃球裁判操運用于放松部分,不僅讓學生學會了一些裁判手勢,而且達到了放松的目的,一舉兩得。筆者沒有人云亦云,而是課后詢問了學生的感覺,據此,筆者在點評時對裁判手勢操提出了疑議。
通常表達疑議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邏輯推理法,采取該方法的教師通常這樣點評:主教材是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上肢比積累,需要放松,而教師卻采用上肢運動較多的籃球裁判手勢操進行放松,達不到放松的效果。這種點評邏輯上成立,但缺乏學生行為的支撐,因此主觀性強,說服力不足。另一種點評是邏輯推理結合事實點評法,這種點評方法客觀性強,具有說服力,筆者采用該方法點評:上課教師采用裁判手勢操,想法很好,但從課后的調查來看,學生普遍反映學操時身體和心理沒有得到放松。因此籃球裁判手勢操在本課不僅沒有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反而加大了上肢的疲勞程度。正確的做法是,裁判手勢操安排在準備部分,結束部分采用一些放松手臂的練習。在這種點評中,筆者在進行邏輯推理的同時還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闡述,因此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當然,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角度評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哪些方面。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技能目標的達成率、運動生理指標、學生參與練習的廣度和深度等。這些指標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的行為,可在課堂中觀察,如技術的進步及學生的笑容、汗水、練習的積極性;另一類是隱性的行為,在課堂中觀察不到,須通過測試和課后調查才能了解,如運動負荷、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心理感受等。教師只有準確了解這些資料,才能使評課具有針對性。而要準確了解這些資料,教師聽課時須認真記載。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類別,教師須采用不同的記載方法。對顯性的學生行為,如技術和情緒的變化,自主、交流與合作的效果等,可采用手機攝像法、拍照和筆記錄;對隱性的學生行為,可通過課后調查的方法進行獲取。為了提高觀摩的效果,教師可事先學習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了解教師上課中可能出現的亮點,然后提前準備好記載的方法,對于比較復雜的記載,如攝像、測試和調查法等,教師可與同伴合作完成。總之,教師要想辦法記載學生課堂上真實的行為,然后進行處理運用于評課中,以提高評課的科學性,使評課更接地氣。
3.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審視教師的上課行為
從學生的學習角度評課到底怎么評?筆者以為,從學生的學習角度評課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去審視教師的教學行為。下面筆者結合上述教學過程談三點看法。
(1)從學生的角度評運動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知道,評價運動技術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技術經教師教學后是否有進步,如果沒進步,那就是無效的技術教學;如有進步,那就是有效的技術教學;如果進步很大,那就是高效的技術教學。A教師采取了五個教學步驟,單看這些步驟,層層遞進,似乎很有效,但從學生的技術變化來看,技術教學比較低效。其實,A教師可通過自己的經驗和課前了解學生的基礎來制定一個合適的教學目標,或發現問題后能像B教師一樣及時地調整,就能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
(2)從學生的角度評教學手段的創新
有些教學步驟看起來很好,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時卻不恰當。如A教師針對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傳球的重點和難點,他采用“兩人面對面打太極”的方式進行突破。應該說很有創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評委也對該練習給予很高評價。但筆者在現場發現,大部分學生引球時身體后仰,傳球時身體過于前傾,這與正確動作有很大差別。因此,從學生的角度評價,該練習不僅沒有解決重難點,還容易出現錯誤動作。正確做法是,教師課前要對該練習進行實踐,明確做該練習應注意的事項,或者課中發現該問題及時調整,就能使創新的手段產生積極的效應。
(3)從學生的角度評教學計劃的調整
教育家布魯姆提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課堂是生成的,面對瞬息萬變的課堂,教師須及時做出調整,以變被動為主動,變失敗為成功。但調整的效果如何?我們需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評價。B教師在嘗試練習中發現學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他沒有按事先制訂的計劃進行上課,而是果斷地調整計劃。從課后學生的行為表現來分析,B教師的調整非常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