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光 魏延博
(永吉縣教育局 吉林 吉林 132200)
近日,筆者聽了某高中的6節教學競賽課,在一節“牛頓第一定律”的物理課上,授課教師做了一個師生互動的精彩實驗,并博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我們認為,這個實驗頗有嘩眾取寵之嫌,尚有誤用謬解之疑,甚為不妥,值得商榷.
實驗器材:中國象棋,直尺.
實驗過程:

圖1
(1)學生操作.首先,教師在講桌上,將6枚棋子豎直地摞起來.然后提出實驗要求,即用一把長直尺沿桌面快速擊打下面的棋子,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見圖1.
隨后一名學生走上前來進行操作,雖然最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去,但上面的掉下來,中間的歪歪扭扭,幾乎傾倒,實驗現象不夠理想.之后,又請來一名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現象仍不能令人滿意,于是教師親自操作.
(2)教師操作.教師重新將6枚棋子摞好,啪、啪、啪三下,下面的棋子相繼飛出,而上面剩下的棋子幾乎紋絲不動,實驗干凈利落,頓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3)現象解釋.接下來教師對實驗現象進行如下解釋:最下面的棋子受到力的作用,狀態發生改變飛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不受力,仍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
首先,這種解釋是否合理.的確,最下面的棋子在水平方向受到外力的作用,狀態發生改變飛了出去,難道上面剩下的5枚棋子的下表面不會受到最下面棋子給它的摩擦力嗎?實際上,它一定受到滑動摩擦力的作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為何師生的實驗現象卻不同?或許有人會說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倘若如此,那么為什么學生做實驗時,上面那些棋子就不守“規矩”?兩者受力情況都是相同的,是實驗現象會因人而異,還是慣性與力的作用時間有關?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教師如此解釋怎能令人信服,又如何自圓其說.這樣豈不舊惑未解,又生新疑.
其次,實驗運用是否恰當.這一實驗能否用來說明物體的慣性?大家知道,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慣性的表現為:物體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物體受到外力時,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越難改變,而質量又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那么無論擊打下面棋子的速度如何,當它飛出時,上面剩余的棋子受到的摩擦力和質量都相同,慣性大小并未改變,然而師生的實驗現象卻不同,作何解釋,難道質量不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慣性是否還與時間有關?所以,該實驗運用得是否恰當值得懷疑.
第一,解釋實屬錯誤.教師對下面棋子飛出去的解釋是正確的,對上面剩余棋子不動的解釋是欠妥的.因為,無論是學生實驗,還是教師實驗,上面剩余棋子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相同,并且它們的質量也是相同的,實驗現象理應相同才對,可事實并非如此,怎能用來說明慣性.其實,實驗現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的沖量不同,從而導致其動量變化不同.
第二,實驗純是誤用.由上面分析可知,該實驗無法說明物體的慣性,但它可以說明力對時間的積累效應.合外力的沖量等于動量的增量,當擊打下面的棋子使它飛出時,上面剩余的棋子受到的合外力等于摩擦力f且相同,質量M 也相同,由動量定理ft=Mv 可知,t越小,則v越小.可見,用該實驗解釋慣性實屬錯誤,而說明動量定理則更為恰當.
伏爾泰說,“懷疑不是一種愉快的精神狀態,但深信不疑卻是一件荒謬的事”,這就是說,對事物時時產生懷疑是生活的常理,深信不疑是悖理的.
嘩眾取寵不可取,運用精當最為妙,以上觀點當否,愿請同仁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