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輝
新課程的根本價值在于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新課程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和諧地發展。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首先應把學生從無窮的“題海”里解放出來,要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教學方案,充分發揮情感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歷史。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對每節課的心理需求,適時調整教法,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力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我在講《張騫通西域》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一天,一位侍者手捧一托盤瑪瑙似的葡萄,跪著獻給了端坐在皇帝寶座上威風凜凜的秦始皇……然后,提問學生:這個故事里有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它在哪里?請同學們看課本尋找答案。這下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紛紛仔細閱讀課本尋找答案。最后得出結論:盡管秦始皇富有四海,但是他卻沒有嘗過今天我們普通老百姓常吃的葡萄。因為直到西漢以后葡萄才從西域傳到內地。通過這種巧設疑問的方式,學生興趣盎然,求知欲被激起,為探索知識的奧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學
問題情境是指提出一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過努力可以解決,但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參與到教學中,才能集中注意力,開動腦筋,學習知識,進而不斷認識自我,發展個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盡量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感性材料,給學生創設動腦、動口、動手的條件和機會。我在講《中英鴉片戰爭》時,提問學生:如果林則徐不領導禁煙運動,鴉片戰爭還會發生嗎?學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這時再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讓學生看書思考。最后得出結論:鴉片戰爭的發生是必然的。禁煙運動是戰爭發生的偶然因素,當時即使不發生禁煙運動,英國遲早也會尋找別的借口侵略中國。通過這種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三、加強團結協作,讓學生學會學
課堂是學堂,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以后,合作成為一種新的需求,通過課堂互動,讓學生發現問題,激發他們去探索、創新。例如,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個科學論斷?我按照民主革命時期的各種政治力量(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新老軍閥、無產階級)把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自己查閱資料,收集各個階級的史實和結果。最后各小組把各自的情況報告給全體同學,交流討論。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做到了各顯其能,取長補短,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真正體會到了“團結就是力量”。最后,學生徹底理解了: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新中國。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