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圳
信息技術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不同時間段所教授內容的難度也在逐漸增加。自我省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新式教育階段后,信息技術的教育模式與教育思想都發生了重大改變。
一、學生能自主選擇課程,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素養有了很大的改觀
新課程下的信息技術課程在課程安排上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高中第一學期學生統一學習信息技術基礎,但是,在第二學期里學生就可以自主地在多媒體技術和算法及程序設計中任選一門進行學習。教育部門也會同時開設兩種測試方案。在新課程下,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與教育要求。
二、教學總綱的制定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教學的評價方案中出現的“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等新的方向
學生只需學習《信息技術基礎》,學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的范圍較小,所以學習動力也就不是很強。但是,在新的教育模式下,特別注重對三維教學目標的培養,例如,在多媒體技術中有涉及Flash、cool3D等教學內容,基本上所教授的內容都十分貼近生活實際,許多學生在熟練掌握技術后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是由于新式教學模式開展的時間較短,以及教師存在一定的慣性思維和自己的教學方法,所以,筆者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歸納了幾點新式教育下的教學方法,以期對教師與新版教育模式的融合有所幫助。
三、方法探究
1.注重一題多做
一題多做法是考驗學生是否具有發散性思維,只有熟練掌握
基本方法后才能進行一題多做。例如,在最基本的Word文檔的編輯中,就存在許多編輯方式。同樣是對文字的編輯,可以直接選中所要編輯的內容然后點擊右鍵進行編輯,還可以在工具欄中選擇不同的選項來進行操作。
2.錯題教學法——深化理解能力
利用錯題的對比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程度加深,會在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影響。例如,柱形圖的制作的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在Powerpoint這個軟件中以一半正確,一半錯誤共同演示的方法。通過對柱形圖某些細微地方的改變,例如改變X軸的坐標系數,讓學生通過“找錯”的方法來增強學習能力。同時加大學生對這道題目的印象。
3.對比式教學——提高“悟”的能力
對于信息技術的教學,很多時候是不需要教師進行太多的說教的。過去,我們注重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雖然這也是一個好的方面,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過程與能力”這一方面的培養。很多的計算機軟件在某些方面都是相通的,比如,它的操作方法、應用的設計要點等,都需要有發散性思維。
社會發展是不斷進步的,對于教育事業而言,運用多種方法應對教學任務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一門重要的技術,所以,多種的教學方法也會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有所幫助。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