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琦 張爽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行為就是由教師引起,并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活動。在教學的預設中,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備”學生,既要能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習動機,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既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又要讓學生能在最近發展區域得到應有的提高和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地“備”自己,教師作為教材知識的主要傳遞媒介,其教學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既要關注自己的教學語言,讓學生聽得清、聽得明白,又要借助必要的技巧,深入淺出、抑揚頓挫,增添教學精彩。預設,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此外,除了預設之外,教學的展開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教學活動也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預設與生成,就是課堂上的確定與不確定。
二、問題的原因
預設太多、生成太少已經是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的問題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死板,形式主義
很多地區為了方便規范管理教師,對教師的教案設計提出了統一的要求,這也就使得所有的教師都進行“規范化”的教學設計,這樣不僅將課堂預設成為繁冗復雜的工作,加重了教師的負擔,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教案的書寫和設計上,將教案寫得詳盡完整、清清楚楚,將備課變成“抄課”,而且還抑制教師預設的個性化和風格化。出現像葉瀾教授曾經說的情景一樣:“死的教案”成為“看不見的手”,支配、牽動著“活的”教學與學生,讓他們圍繞著它轉。”使課堂成為不折不扣的教案執行過程,缺乏隨機應變和靈活處理。
2.目標設計,以偏概全
教學目標設置得正確與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謂正確的教學目標,就是要目標具有指向性和全面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卻將知識目標放到最大,而忽略了學生的發展目標。導致課堂預設只是完美地傳授知識而非顧及學生情感的獨角戲。
三、行動的策略
1.管理設計,突破常規
首先,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學制度必須重建,要及時調整教案管理方法,實行個性化、風格化的教學管理。此外,除了教師個人備課之外,還應倡導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體備課形式,集他家之長。其次,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將抄寫教案的時間用于思考,研究教材,了解學生;采用多種多樣的預設形式,可以是簡介的文字,也可以是色彩鮮明的圖片,還可以是規整的表格等等,豐富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深入挖掘學生資源
學生并非一張白紙,而是有著豐富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所以,在課堂上,除了教師的預設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挖掘自身所蘊含的教學資源,為教學的生成增光添彩,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