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劉勰的《文心雕龍》中講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對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啟示,就是應該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便能走進美麗的大自然之境、走進真實的生活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獲取學習語文的鮮活題材。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就要通過各種手段為學生營造與教學需要相適應的氛圍,讓學生生成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能讓學生領略語文的魅力、感受情感的美好、體味學習的幸福。如何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入情入境”呢?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不妨試試以下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音樂渲染,生情于心
音樂是學生最為喜愛的藝術之一,它如同山澗中的清泉,同人的心臟脈搏一起跳動,直抵人的心靈,激起聽者的萬千情思,引發聽者的強烈共鳴。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蘊含強烈情感、具有豐富內涵的課文,如果在課堂上運用音樂手段來渲染氣氛,可為課文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渲染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即運用多媒體或錄音機,在課堂的適當時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音樂或歌曲。此外,教師的哼唱、學生演唱等方式,都不僅能有效地煥發課堂生氣、喚起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學生感受語文課堂的靈性與活力。如,在教學《黃河頌》時,即興為學生獻上深情的演唱“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激揚高亢的歌聲能夠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內在情感,讓學生感受到黃河母親的勇敢、堅強和偉大,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是也應注意的是,老師不能單純為了烘托課堂氣氛而盲目在課堂中引入音樂,這樣不僅使課文與音樂形成沖突,造成違和感,使學生無法真正靜下心來領略與感受課文的思想情感,給學生的課文理解造成不便,還會使學生對于這一教學方式產生反感,如果不適當的使用次數較多的話,也會造成在課文與音樂相得益彰時學生卻對音樂的引用完全忽略,這是因為長時間不合理的音樂引用使學生對這一教學方式產生了誤解。所以,語文老師若想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就要確保音樂與課文的內容與基調相符,以免使自己的課堂教學陷入尷尬
境地。
二、圖畫刻畫,化境于筆
古人講究琴棋書畫,在畫中經常題寫詩句,讓人感覺相映成趣,畫顯詩章,詩襯畫神。同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借助圖畫也可再現課文情境,達到使課文內容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的目的。如,在教學《核舟記》時,讓學生根據課本描繪的內容和資料引導學生勾畫出核舟的大致模樣,尤其是課文第三段描述船頭三人的外貌、神情、動作,讓學生在自己的畫面中領會了這幾個人物迥異的個性。在教學《愛蓮說》時,可引導學生畫出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氣質,進而領會蓮花所喻的“君子”的品行。即使初中生畫出的圖畫不是非常傳神和形象,但這無疑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深化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助推他們對文章的記憶和背誦。對于一些難以聯想的畫面,老師也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設施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者小視頻,以幫助學生對于文章描寫內容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實現全面掌握。
三、范讀演繹,融情于聲
朗誦是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富有真情的朗讀,不僅可以讓讀者和聽眾深切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至真情感,而且可培養他們對周圍事物的真摯的內心感受。尤其是教師的真情范讀,對于渲染情感氛圍、引導學生步入文本意境、感悟作者的內在情懷更是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范讀時,絕不能僅僅是讀書,還要滿懷感情,語調抑揚頓挫,要將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愛憎情感流淌出來,尤其是善于抓住文章中激烈的語言交流、夸張的動作描寫、深婉綿延的心理描寫,從而自然地將學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意境中,使他們與文章、與作者同悲共喜。如范讀《雷電頌》,教師要采用激越、高亢有力的音調和迅捷的語感來朗讀;而范讀像《背影》之類的散文,教師則可用柔和低轉的音調和舒緩的語速來感染學生。總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師切忌千篇一律,以生硬呆板的語調來演繹,只有輔助以真情,讓學生沉浸在教師所營造的真情氛圍中,才能震撼學生的靈魂。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在課堂上展開一場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比賽,從中選出朗讀較為出色者,帶領同學進行朗讀,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程度,而且在學生帶領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領讀的學生會想要使自己表現更加出色,被帶領的學生則會被此場景激勵,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領讀的學生,進而也更加努力地向領讀的學生學習,將課堂氣氛打造的積極向上,也會使老師的教學效果實現得更為理想。
四、表演體驗,現境于行
表演是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師指導,讓學生參與課本劇表演,讓他們去體驗、去經歷,給學生再現課文的情境,吸引學生興味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
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引導學生課前準備,精心籌劃,然后在課堂上開展課本劇表演,不同小組的學生上臺一一亮相,既培養了大家的合作意識,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大家在課堂上,看著小演員有板有眼地表演,學生眼前仿佛真得面對著愚蠢而又剛愎自用的皇帝、狡猾而又貪婪的騙子等人物,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無形中得到了加深。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放松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愉悅課堂氣氛,還會激發起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對語文的學習產生主動性,進而對其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同樣的,這種表演形式的教學方法也應注意與課文內容具備相關性,不然由于表演與課文聯系性較弱,學生只沉浸在表演中,忘記了對于課文的理解,這種方法無疑是失敗的。
總之,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就應當引導他們“入情入境”。“入情入境”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是提升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有效手段。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方法還有很多,遠不止以上這幾種,比如運用多媒體構筑情境、展示實物來呈現情境、講述故事以創設情境等。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需要,貼近教學內容和學生心靈,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