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新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時時可以學語文?!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钡拇_,沉浸在“自留地”,拘囿于文本,忠實于課文里的做法,只是一種教育理念上的短視和狹隘。好的教師,或在語言文字的深處,或在人文生態的細流中,引領學生走得更遠;好的課堂,“窗里”和“窗外”都是語文,小狗、花朵、泉水,云朵、美、真理……這一切才構成了厚重、豐富、精彩的語文課堂。
例如,教師在七年級語文下冊課文《斑羚飛渡》的教學中,進行了以下探究延伸:
(1)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試給狩獵隊寫一封信,談談對這件事的看法。
(2)《“諾曼底號”遇難記》中哈爾威船長:“哪個男人膽敢搶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這樣的引用和延伸,喚醒的不僅僅是孩子們思維的細胞,同時也喚醒了孩子們的愛心、勇氣、利他等精神層面的細胞。此位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既扎根于現實,又引領學生接觸現實中的例子,借助更多原生態的材料印證課文主旨,看清文本深處的那些意蘊十足的東西,足以成為語文教學中的典范。
余光中說,教師教學應該“左右逢源”,不該被規范綁得死死的。這和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其實是一個意思。的確,學生應該與文本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和閱讀積淀,去文本之外進行大面積的閱讀、對話和擴展。對于語文學習中的初中生來說,擴展和延伸的意義就在于:它所打開的精神版圖越開闊,學生就愈能發現語文的廣博,發現作者的智慧,發現自我的價值。語文教師如果不想止步于脆弱單薄的課堂,就一定不要只關心課文上那些文章,還“嚼爛嚼碎”了喂給學生,一定要讓學生與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零距離,一定要打開更多個敞亮的路口或窗口去探究、去辨析、去領悟,如此,學生才有可能充分打開自己、充實自己、滋養自己;如此,才能使靜止的課文生動起來。才能使沉悶的課堂沸騰起來,才能使干癟的自己豐滿起來。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