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偉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不錯,孩子也是教師一生的事業。不管是什么樣的孩子,我們都應該把他們當成事業來扶持、栽培。但是現在大部分中學生都是“00后”,和平安寧的環境,幸福優越的生活,使他們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重苦難,生靈涂炭的悲慘境遇沒有深刻體會,所以我覺得利用歷史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寶貴的文化典籍,及優秀的精神文明遺產,不斷地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課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只有有了興趣,才會在課堂上有活力,主動地進行學習。
(一)設計好開課導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課能設計出精彩的導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環節。或者新穎別致,或者詼諧幽默,或者富有哲理的導言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之始就被吸引,始終以濃厚的興趣上好該節課。
(二)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學者培根說:“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利用投影、錄像、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觀,直觀生動地再現歷史事物和人物,讓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其中,既能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和培養合作精神,又能喚起學生的興趣。
二、如何讓學生學好歷史課
(一)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大浪淘沙,最后沉下來的是沙子。”學海無涯,學生終身受益的也就是學習方法了。作為歷史老師在授課中要真正做到“授之以漁”。
1.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
主要選擇歷史概念少、敘述性強的課文作為閱讀訓練教材。把課文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列成問題寫在黑板上,由學生閱讀找出答案,由學生列出提綱,再對照板書查漏補缺。
2.教會他們一些記憶的方法
教學生記憶的方法,以便把學過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一些。如歸類記憶法、歌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圖示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等。通過這些方法讓他們達到輕松自如地掌握知識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讓學生時刻充滿自信的學習
1.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免會有誤差、失誤
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學生動起來,才能使課堂真實地活起來。這就需要老師在設計問題時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開動思維,然后給他們做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
2.教師的嚴謹、博學也是影響學生的關鍵因素
我們不僅要備好“一桶水”,而且這桶水要不斷更新,教師自身豐富的知識內涵對學生就是無形的學習楷模。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豐富的情感,倡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些都可以感染學生,使學生愛上學習,并為之不懈努力。
三、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勤勞儉樸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屈原“雖九死而猶未悔”的舍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博胸懷,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寓傳統美德教育于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如林則徐“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的決心;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吶喊;以及李大釗“鐵肩擔道義”的誓言等,在這些誓言事例中獲取愛國主義熱情。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白壽彝先生說:“現在我們的歷史教師面臨最大的任務是通過歷史教學進行愛國教育,這是關系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一個重要措施。”可見中學歷史教育肩負著雙重責任——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知識教育。而歷史內容本身就具備這些特點,所以利用歷史教學經常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深知自己的使命,為此不斷地求知探索,從而達到愛學、好學的目的。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