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鋒
初中語文教材入選的古典詩詞多達百十首,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古詩詞的教學,課標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可見“誦讀”是總法門,“積累、感悟、運用”是基點,“欣賞品味、審美情趣”是追求。那么,我們一線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時刻貫徹并長期堅持。
對于初中教師來說,古詩詞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課題。因為詩歌教學需要很厚實的文學素養和品析、鑒賞能力,也需要很高的教學藝術。對于學生來說,雖在小學階段背誦過一些詩歌,但這種背誦主要以“囫圇吞棗”式記憶為主,至于對詩歌的了解還囿于表面。如對詩歌之美,雖有一定的朦朧的認識,但尚未升華為對詩歌的理解、體悟、運用的層面。
一、古詩詞教學出現的幾種教學誤區
1.重記憶,淡化誦讀、理解、體驗
甚至教授詩歌以背誦、默寫替代誦讀,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體驗與領悟,使古詩詞教學變成了學生的一種“記憶負荷”。
2.重灌輸,淡化學生個性化感悟
翻翻學生的筆記,寫滿了詩歌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點的分析、摘抄,但細讀起來,這些內容大都是老師直接告知的。這種“以講代悟”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教法容易抑制思想,泯滅學生的靈性。
3.忽視了古詩詞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目的
有些老師為了“只要中考能做出來”這一目的,只讓學生背一背、寫一寫古詩詞中的名句即可。這些充滿功利色彩的手段將對學生傳承民族文化變得遙不可及,更別說從中汲取營養,長此以往我們的文化傳承將會出現斷層。
二、針對誤區采取的策略
對于這些情況該怎樣解決呢?從長期處在一線教學的實際來看,我有幾點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1.“讀”字一線穿
讀對于古詩詞教學的影響之大。古詩詞教學最講究“悟得”,因為有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誦讀中體悟、欣賞是古詩歌教學的總法門。誦讀猶如一盞明火,它能點亮課堂,使我們重新聽到久別的書聲,體味濃濃的語文味。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注意多種朗讀形式的交錯進行,可以進行朗讀、誦讀、默讀、吟唱……通過各種各樣的讀,把古詩詞的特點充分展示出來,讓學生飽覽古詩詞的別樣風采。
2.緊扣“關鍵處”
“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帶領學生對文章中描寫的精彩傳神處、敘述生動曲折處、關鍵字詞等緊要處細細把玩,細細品出各種滋味來。”(譚軼斌語)古詩詞教學更是如此,學生有可能對詩詞的大致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也覺得寫得很好,但很少有學生能講清楚為何好,這就叫“莫名其妙”。這時,老師要做的是帶領學生品出其中的妙處,這叫“名其妙”。要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就需要抓住文中的“緊要處”咬文嚼字,品微言、悟大義。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對文本中描寫的“關鍵處”細細把玩,品出滋味來。
通過細細把玩文章的關鍵處,學生對詩歌的語言之美、內涵之豐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3.披文入境,察意悟情
細細地解讀文本,通過想象、聯想是幫學生打開詩歌花園的另一扇門的鑰匙。讓學生在頭腦中呈現情景畫面,并讓學生代替詩人去感受、去領悟。這就使詩歌的意境很快被學生捕捉到,并在讀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的愉悅感。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教師和學生作為“觀文者”揣摩文字,從文字的“波”追溯作者心中的“情”,慢慢進入作品所描繪的“境”中,不失為打開詩歌靈性之門的一把鑰匙。
詩歌是一種讓人如癡如醉的藝術神魔,在詩歌周圍,沒有“游客止步”的告示牌。教師應帶領學生去詩歌之中探幽訪勝,讓學生的個性在詩歌中飛揚。詩歌重想象、重抒情,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獨特的學法。如果教師不帶學生去涵詠、體驗、感悟,而是把一首首空靈、優美的詩歌肢解成個別的字詞,把它剝離開來,那簡直是在宰殺作品。
4.傳承文化,守望精神家園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人格完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從人格培養的角度看,我們一直倡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中的人格素養、人文素養的提高,從古詩詞的學習中就能得到不小的幫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些熠熠生輝的思想,無一不對學生的良好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就連已成人的我們也越發感到圣賢的教誨對每一個人思想的長遠影響。因而,古詩詞對傳承文化,培養學生的良好人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詩人的情懷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種文化、文明的傳承必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總之,古詩詞教學之根本任務應該是引導學生用心靈去獨立體驗詩歌的情,品味詩歌的韻,領悟詩歌的情。教師應當做一個引導者和領路人,帶著學生穿過這小徑交叉的詩歌花園。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