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新課程標準也指出,美術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術學科的生活化更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
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初中美術更是如此。學習過初中美術,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學生掌握多么高超精湛的繪畫技能,而在于培養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做一個熱愛生活、懂得欣賞的人,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發現作品中的藝術價值。那么,教師又該如何實現初中美術的生活化教學呢?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傳統的美術課堂上,教師將側重點放在如何提升學生的繪畫技巧上,一味地進行強化訓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審美過程。事實上卻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天賦異稟的畫家,審美過程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
課堂雖然是教師的主要陣地,而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應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地位,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首先,教師要面帶微笑,極具親和力,勇于放低姿態,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與他們打成一片,實現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其次,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后,更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對于學生的想法,教師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表揚,多使用幽默詼諧的口語來代替死板枯燥的書面語,機智地應對課堂中的突發狀況,讓陽春白雪得到合理的演繹。如,在欣賞《清明上河圖》時,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與歷史、語文等學科知識巧妙而又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再現了時代的創作背景,帶領學生感受藝術的強大魅力,收到了不錯的反饋效果。
二、走近大自然,倡導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初中的學生擺脫了小學的稚嫩,處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對未知世界又充滿了好奇的時候,然而過往的應試教育卻常常將學生的審美環節忽略,將發現美的種子扼殺在了搖籃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書山題海,蒙蔽了學生的雙眼,更無暇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了。
因此,將美術教學禁錮于課堂上無異于閉門造車,想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師要親力親為,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最近天氣一直很好,陽光明媚,我與所教班級的班主任取得聯系,帶著學生,組織了一場“采風”活動,到學校附近的公園郊游,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玩得很開心,從他們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們的天性,即使只有那么一次,也足以證明觀察、發現美的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教師要做的就是將這種能力激發出來,其余的,只能說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了?;氐秸n堂,我讓學生把當天所見所聞用筆描繪出來,很快,學生便呈現出了形態各異的作品,再也沒有出現以往拿著筆苦思冥想、左顧右盼的情形,雖然每個人看到的風景大同小異,可是每個人的作品都別出心裁。
美術學科原本就是一門創造美、欣賞美的學科,保持一顆美好的心靈,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更是一切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能夠身心愉悅,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美術學科不同于數學、語文等學科的地方。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發現,而美術中又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生活,如何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實現生活化的美術教學,還需要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共同進步,為教育事業而奮斗終生。
參考文獻:
朱翰墨.對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的探析[J].考試周刊,2012(40).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