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林
(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淮安江蘇 223300)
中小城市體育場館的利用與開發①
——以淮安市為例
馬春林
(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淮安江蘇223300)
摘要:中小城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八大以來,公共體育服務及體育賽事等產業受國家層面政策大力支持,在中小城市興起建設體育場館熱潮。為此,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方法,就淮安市大型體育場館開發利用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發現:淮安市體育場館現有體育場館能給適時開放,場館經營主要依靠體育職能部門自營方式,但是存在營銷方式單一性、被動性營銷,場館管理人員缺乏專業學歷或從業經歷等問題。建議淮安等中小城市體育場館及時建立行業協會,并制訂行業制度和服務標準,進行規范化運營;引進專業管理人才或團隊,促進體育場館經營的科學化管理;結合城市文化與區域傳統體育文化,打造自身經營特色,打造其獨特的體育場館文化,樹立經營品牌,拓展經營渠道,提供多元化服務。
關鍵詞:中小城市公共體育服務體育場館開發
中小城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八大以來,公共體育服務及體育賽事等產業受國家層面政策大力支持,在中小城市興起建設體育場館熱潮。但是,從以往大型體育場館利用情況來看,新建的大型體育場館,開放程度低,經常處于閑置狀態,甚至難以維持和養護[1]。為避免資源閑置浪費,本研究以淮安市體育場館使用與開發為例,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就淮安市大型體育場館開發利用進行調查分析,以期為中小城市體育場館開發與利用提供參考。
從表1可知,目前淮安市各區體育場館總量為10個,除淮安區無綜合性體育場館外,其它各區均配備有相應可以舉辦市級以上比賽的體育場館。總體來看,這些場館大多為近年新建,場館規模屬于中小型,體育場館基本能滿足一般體育賽事要求,但與舉辦大型賽事的要求還有差距,場館使用多用于會議中心、展覽中心、健身中心以及大型活動中心等。此外,為承辦江蘇十八屆省運會新建成總投資約10億元的市體育中心,還投入1500多萬元,對市體育館、健身會館、清中體育館等6個場館進行維修改造,淮安市體育場館總體館況良好。

表1 淮安市主要體育場館基本情況

表2 淮安市體育場館開放時間情況表

表3 淮安市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人員情況(n=37)

圖1 淮安市體育場館管理模式
2.1開放時間
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長是保證體育場館能夠得到有效使用的前提條件[2]。從表2可知,除淮安市體育場(中心)、開發區曲棍球、體操館外等特殊用途場館不適宜對外開放外,淮安市目前各類體育場館開放率已達70%以上,其中能夠保證全天開放達5h以上的場館約占60%。走訪了解到個別場館每逢周未人潮涌動,為滿足群眾健身需求還經常延長開放時間。可見,淮安市體育部門能夠積極響應號召適時開放場館,使體育場館得到了較好的利用。
2.2管理模式
由于體育場館投資巨大,用途相對單一,加之管理體制原因,所以社會資本介入相對困難。本研究所調查淮安市16個各類體育場館均為政府投資建設,所有權也為政府所有,管理權責也由政府所屬體育部門管理,主要用于競技運動訓練和承辦各類比賽。近些年,基于群眾開放場館的呼吁和體育產業的繁榮,淮安市先后開放運營各類體育場館以滿足群眾健身需要。
圖1顯示,目前淮安市體育場館運營管理主要由體育部門負責經營管理的占到47.5%的比例,而通過委托和租賃方式管理的比例也占到42.8%。走訪了解到體育部門自營管理主要由其下屬機構如競訓處負責日常管理,而委托管理的方式基本是通過內部承包的方式交由內部工作人員擔負運營,體育部門收取管理費,而租賃方式是將體育場館交由市場,通過競價,雙方簽定合同協議,約定權責進行管理。顯然,體育職能部門內部管理仍然是淮安市體育場館管理的主要方式。
2.3營銷手段
通過訪談了解到,淮安市體育場館在營銷方面,以自營方式為主要管理方式的場館,由于管理體制與財務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較少會投入經費進行廣告宣傳,因而多采用場外電子屏廣告宣傳。此外,因其價格在市場中較為低廉,打折銷售力度較小,但是憑借其價格優勢和場館資源吸引了市場中絕大部分消費群體。也由此,其經營內容多為場地設施出租。而委托和租賃方式管理在營銷與服務方面則顯得更為靈活,除平面廣告宣傳外,還采用會員制、體驗營銷等方式吸引消費者,其服務內容也較為豐富,有免費體驗課、健康指導、休閑飲食、洗浴、親子樂園等。
2.4管理人才
體育場館的開放激發了體育健身行業的火熱,也進一步促進了體育產業的繁榮。據本研究統計,淮安市16家體育場館的開放吸納新增就業600余人,其中有退役的運動員、退伍軍人、體委的老干部以及專業場地、設備維護專業技術人員。但是,調查中也發現,就體育場館專業管理人才仍然很匱乏。例如,表3所示,目前淮安市體育場館經營管理人員學歷主要為高中及中專學歷,大學及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僅為8.1%。在進一步調查中了解到,經營管理者均無體育場館管理學歷或經歷,尚無場館專業運營團隊,可見專業運營團隊與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場館運營水平的提高。
淮安市作為全國數千個中小城市其中之一,在體育場館開發與利用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為此,本研究以淮安市體育場館運營現狀為基礎所提出的開發策略,同樣對于全國中小城市在體育場館開發與利用方面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在當前國家體育產業戰略推進過程中,中小城市體育場館開發與利用應著重以下方面。
3.1建立行業協會,規范化運營
體育場館開放標志著健身市場一個新的行業誕生,制定和完善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政策法規是保障這個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前提,也是健身市場公平有序競爭的保證[3]。因此,由政府部門牽頭,成立中小城市體育場館協會,制訂相關行業規定和服務標準,對于規范行業發展,最大程度開發與利用場館資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3.2改革運行機制,科學化管理
“船行大海靠舵手”,專業的經營管理者及團隊始終能夠敏銳察覺到市場動向,實施專業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挖掘資源潛力。但是事實上,體育場館資源的政府壟斷性決定了,無論是委托方式,或是租賃方式,都無法排除行政干擾因素[4]。而且,體育場館運營不同于其它健身行業,具有很強的公益性,顯然通過簡單競價的方式出讓體育場館經營權,以盈利為目的私營者很難兼顧到公眾利益,和政府期許的社會效益。所以,對于政府相關部門來說,首先就是改革內部管理制度,探索體育場館的市場運行機制。例如,在場館人事制度方面可以深化聘任制改革,引進專業管理人才或團隊,建立流動順暢的競爭性勞動人事制度,逐步緩解和解決場館存在的冗員過多的問題,控制和縮減場館工作人員數量,降低場館的運營成本。此外,在出讓場館經營權方面,可以通過公開競標、綜合評議的方式,優選出專業管理人才,實施科學化管理,以保證場館開發利用的公益性和經濟性的雙重效益。
3.3拓展經營項目,多元化開發
經濟創收與多元化開發,相輔相成。從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的經營項目來看,主要有:競技訓練、競賽表演、體育培訓、大型演唱會、大眾健身娛樂、廣告出租、大型博覽會、餐飲、住宿、物業開發、包廂出租、綜合性服務等[5]。可以借鑒的就是,中小城市體育場館同樣可以體育中心區域集群效應,采取“體育中心建筑布局街區化”策略的優勢和場館賽時的多功能設置,可經營展覽、購物、酒店、餐飲和停車場等項目,場前的空地將來還可以建成超市、汽車站、或旅游集散中心,從而拓展體育場館的隱形價值。
3.4提升文化內涵,品牌化發展
體育場館往往是區域性地標建筑,蘊涵著豐富的地方文化[6]。例如,淮安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和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擁有其獨特的城市文化內涵。而淮安體育場館的建設在無形之中也秉承這這一特色,主體育場的造型設計運用抽象的“運河文化”將關于桅桿、拉索以及帆的符號表征,融合于體育場館的功能中,將其重新演繹于建筑形體,承千古運都之意,揚現代淮安之風。同樣,中小城市體育場館可以此為文化底色,結合地方傳統體育文化,打造自身經營特色,打造其獨特的體育場館文化,樹立經營品牌。
(1)淮安市體育場館現有體育場館能給適時開放,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得到了較好的利用,場館經營主要依靠體育職能部門自營方式,但是,存在營銷方式單一性、被動性營銷,場館管理人員缺乏專業學歷或從業經歷等問題。
(2)中小城市體育場館開發與利用的前提保證是及時建立行業協會,并制訂行業制度和服務標準,進行規范化運營。
(3)中小城市體育職能部門應改革內部管理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招標評議機制,引進專業管理人才或團隊,促進體育場館經營的科學化管理。
(4)中小城市體育場館運營可以結合城市文化與區域傳統體育文化,打造自身經營特色,打造其獨特的體育場館文化,樹立經營品牌,拓展經營渠道,提供多元化服務。
[1]李萬來.體育經營管理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繆建奇,胡震宇.我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現狀及對策——兼析北京奧運會場館賽后利用方案[J].體育文化導刊,2008(8):85-88.
[3]林顯鵬.奧運會場館建設及賽后利用研究[R].政法司理論處,2007.
[4]黃心豪.改革,激發活力——廣東探索體育場館賽后利用[N].中國體育報,2012-10-26.
[5]吳曉陽.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4,31 (9):56-62.
[6]林燕.擺脫“包袱”——體育場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體育科技,1995,31(3):9-11.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131-02
基金項目:①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體育參與提升城市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的研究”(立項編號2013SJB890002);江蘇省體育局體育科技項目局管課題“體育提升社會發展幸福指數的實證研究——基于社會參與理論視角”立項編號:ST13302220;淮安市體育局科研項目“淮安市體育現代化之路徑”立項編號:HTY-2013502。
作者簡介:馬春林(1978—),男,回族,寧夏海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