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耀東(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的研究
——以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為例
鄭耀東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通過對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的社區體育設施數量、種類和分布的實地調查,以及對社區居民利用社區體育設施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城市社區體育設施主要存在種類不足、數量少和配置不合理等問題。為此建議合理規劃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注重社區體育設施的實用性,重視社區體育設施的管理,協調社區內學校場地,實現資源共享。
關鍵詞: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南京管理
調查對象為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雄州街道地理位置優越,東臨儀征化纖,南接揚子、南鋼、南化等國家大型企業,是南京市實施跨江發展戰略的主要承載地區,是南京江北副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雄州街道是六合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居住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區域內總面積112.9km2,人口14.8萬(2013),下轄17個社區居委會和4個社區村委會。
調查采用實地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實地調查是2015 年1月對該街道21個社區進行體育設施分布的調查。問卷調查是對社區內居民發放問卷,來調查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和利用社區體育設施的狀況,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4份,其中有效問卷192份,有效率96%,調查過程中盡量地做到性別和年齡的平衡。訪談主要是對社區體育管理人員和社區居民訪談,了解社區體育設施的基本狀況。
2.1社區體育設施配置狀況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南京市六合區雄州街道區域內的社區體育設施種類主要有籃球場、器械健身設施以及兵乓球、臺球、棋牌、體育舞蹈等室內活動設施。與《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2005)》界定的19類社區體育項目比照,足球、排球、羽毛球、網球和游泳等活動設施缺乏,體育設施主要集中于比較大眾化且易于開展的體育項目,種類還不夠廣泛。用地規模上該區域內的社區體育設施室外總用地面積28180 m2,室內總建筑面積5400 m2,人均體育設施室外用地面積和人均室內建筑面積分別為0.190 m2和0.036 m2,與《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2005)》制定的室外控制0.3~0.65 m2/人和室內控制0.1~0.26 m2/人的下限相比較,室內為其一半,而室外僅僅達到其1/3,社區體育設施用地嚴重不足,社區體育設施器械匱乏。
2.2社區體育設施利用狀況
根據對該街道社區的小區物業管理部門的走訪和實地調查,可以發現大多數社區的體育設施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室外活動場地。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時間越來越多,許多居民選擇在清晨或晚飯后出門活動散步,近幾年來廣場舞尤為盛行,再加上近年來“送體育器材下鄉”活動,南京市體育局贈送的老年器械健身設施等在各個社區都能夠見到。但是除去這兩個高峰時間段,這些體育設施基本處于閑置狀態,而在清晨和晚飯后這些設備又基本上供不應求,這顯示出了社區體育設施的不足和體育設施種類的不齊全,居民迫切需要多種形式的體育娛樂活動。

表1 社區居民參與的體育活動種類情況

表2 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場所情況
2.3居民參與體育的狀況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閑娛樂時間的增加,居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更加主動地參加各種形式的娛樂健身活動。居民在業余時間主要選擇看電視、上網、逛街、打棋牌和體育健身等。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選擇體育健身的人數最多,達到了55人,占調查人數的28%,說明如今城市社區居民的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居民把體育鍛煉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2.4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種類
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多選擇散步和跑步,而選擇舞蹈的人數僅次于散步和跑步的人數,見表1。
這說明社區居民的偏好,也表明社區內可供選擇的體育活動方式不多,社區體育設施的匱乏使得居民沒條件選擇更多的體育活動方式,也表明現如今廣場舞已成為人們主要的休閑活動方式,居民在健身的同時還能交際交流。
2.5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場所
大多數社區居民選擇在社區內參加體育活動,其中選擇在社區內公園或廣場進行體育活動的人數最多,而去城市免費公園或廣場,以及去城市收費體育場的人數較少,選擇社區內體育設施的
人數少于選擇城市街道路邊和學校單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見表2。
說明居民傾向于離家近距離的地方活動,社區內體育設施的匱乏,人們只能在街道路邊和學校單位活動。
2.6居民期望增加的社區體育設施
結合調查數據得出,社區健身器械、室內活動室和網球場是居民最期望增加的社區體育設施。然而年齡構造的不同,期望增加的體育設施差異也呈現出較大差異,25~59歲的中青年傾向于選擇網球場和游泳池等運動量較大的項目設施,孫楊和李娜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而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則更多選擇社區健身器械和室內活動室的設施。
(1)合理規劃城市社區體育設施,注重社區體育設施的實用性,增加居民感興趣的體育設施,如網球場、羽毛球場等,讓居民可以在居住地附近就能共享種類多樣的社區體育設施。
(2)重視社區體育設施的管理,社區體育設施被過度使用或者居民使用不當等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杜絕這類現象,讓居民可以更好的參加體育鍛煉,這就需要加強社區體育設施的管理,定期對設施進行維護和保養,還要對居民進行教育引導,培養居民愛護社區體育設施的習慣。
(3)協調社區內學校場地,實現資源共享。盧元鎮認為,學校設施向居民開放是解決社區內居民體育設施缺乏的最有效的方法。學校擁有大量的體育設施資源,可以在周末、假期對社區居民開放,甚至可以采用無償開放和有償開放相結合的形式對社會開放,這樣既能解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維修保養等存在的經費不足的矛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
[1]國家體育總局.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2]六合年鑒[EB/OL].http://2010.njlh.gov.cn/lhnj2013/main. html.
[3]饒傳坤.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區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07(1):16-20.
[4]尹玲.關于我國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存在問題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9):28-31.
[5]宋杰,等.對當前社區體育設施配置若干問題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7(5):49-52.
[6]盧元鎮.北京市住宅小區體育設施狀況調查報告[J].體育科研,2005,26(5):34.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