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華
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一門涉獵廣泛、運用性強的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就小學語文良好習慣養成的相關教學策略進行了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良好習慣;培養;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由于其自身學科對于知識積累的要求這一特殊性,使得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顯得很有必要。本文就這一問題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從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一、課前預習,抓住課程學習重點
預習作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的學習當中,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課前對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和學習,能夠使學生對本課所講的重要內容有一個大體了解,對與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出標記后,在教師進行講解時就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疑點和難點進行學習和分析,達到更加高效和有效學習的目的。
二、課后復習,解決課程學習難點
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不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足夠的消化和思考,這時候就需要學生對課上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足夠的鞏固和復習,對于課上學習的難點進行消化和分析,對于課堂主要內容做好課堂筆記,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期末復習時能夠有條不紊,條理清晰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課外閱讀,提升語文知識儲備
語文的學習并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語文知識積累當然也不能在課堂短短四十五分鐘之內完成,因此,語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多少。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我會定期舉行課外閱讀知識大比拼,在我給學生推薦的指定書目當中給出一些相應的題目,例如,《駱駝祥子》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誰偷了我的奶酪》講述了什么故事?通過這種課外知識相應問題的比拼,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閱讀興趣,以此來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知識的知識儲備。
四、積極表達,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作為實用學科,并不是一門“啞巴學科”,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表達能力不斷提高。為了提高語文表達能力,我要求學生每天在語文課前進行演講,可以講一個自己看過的故事,可以表達一下自己想說的話,自己看書所得的感受等相關主題,只要表達清晰、流暢即可。通過這種“半強制”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于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練習,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養成學生積極表達的良好習慣。
五、閱讀筆記,加強歸納總結能力
寫作作為小學語文學習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強弱起到重要的衡量作用,因此,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我會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記錄和總結,形成閱讀筆記,并定期交給我批閱。另外,我還會在班級內部定期舉行閱讀分享活動,學生將自己閱讀過程中的好詞好句以及收獲感想分享給大家,達到閱讀資源的共享和課外知識的提高,這樣學生就逐漸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還提高了自己在閱讀中歸納總結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六、定期日記,提高語言駕馭能力
語文能力,尤其是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我會要求學生每周至少三篇日記,寫自己認為印象深刻的事情,定期交給我進行語言語法上的修飾、修改和潤色,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對于一些寫得很好的,不涉及隱私的優秀日記,我會作為典型來和全班同學進行分享,讓學生學習到別人的日記好在哪里,最終達到全班同學寫作能力的整體提升。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進行高效學習的基本途徑,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才能夠進行知識的總結、歸納和積累,最終使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張志偉,陳天偉.小學語文綜合學習指導要點例談[J].上海教育科研,2010(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