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陳歡 周紫瑜
見習期間第一次走上講臺,我上課的篇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上課的收獲不僅包括在課堂中積累的教學經驗本身,還包括這次課堂教學帶給我的反思和總結。通過備課、上課后,筆者深刻體會到任何理論最終都要走向實踐,也真切感受到了“紙上學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本文將進行教學反思,深入思考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以及所應持有的教學理念。嘗試將大學所學的理論與高中語文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相溝通的教學反思。
一
此前,筆者認為一節現代文或者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課堂的完整性。我把課文分成六個教學板塊:介紹背景、指導朗讀等。
反思后發現上課節奏太快,學生走馬觀花。只有使學生踏實掌握教師上課所傳授的知識和學會課后遷移的課堂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語文課堂。課堂要講得精,課時安排得當,教學目標不能太多,必須重點突出,把握進度。
二
大學期間掌握了如何應付大學期末考的一項技能。中文專業期末考試總是離不開藝術特色、思想內容等,習慣分點論證。習慣這種學習模式,我把此文分成六個部分上課。《左傳》簡介、故事背景等。文言分開講解,字詞學習無具體語境。學習字詞枯燥,學生短暫掌握知識。
三
如何做到“文言常識”與“文言文化”之間有機結合也很關鍵。在上課的時候把重點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全部分類,通過PPT呈現。這種灌輸式的上課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很被動。我的灌輸式教學沒有給學生創設具體的語境,也沒有鍛煉他們自己推敲文意的能力。他們只是簡單記住了個別實詞和虛詞,沒有在腦海中形成知識網絡和結構。所以,只有有機結合“文言常識”和“文言文化”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使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既掌握了文言常識,又體會到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藝術特色。所以,“文”和“言”不分家,如果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分割,教學效果反而不理想。這也是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后所思考到的一點。
四
考試很少出現重復篇目,教師要使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敲,結合語境推測。文言不分家,走進文本里。不能把字詞獨立于課文之外,盡量疏通全文,逐字逐句分析各種文言基礎知識。要培養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推敲字詞意思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翻譯。字里行間分析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不能脫離原文。合理設計問題,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進行深入思考,體會學習文言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