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元
外語教學實踐歸結到一點,也就是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教材很好地注重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努力為學習者營造良好的語境,精心設計切合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內容。下面,筆者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加以闡述。
一、聽
作為小學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多聽,先感知英語、熟悉英語的發音、語調等,這樣才能為“說、讀、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1.上課聽老師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讀英語時要有不同的語速,切忌一刀切。
2.聽磁帶。教師要讓學生多聽磁帶,尤其是外籍教師或專家讀的磁帶。開始聽磁帶時,可以讓學生邊看書邊聽,經過一段時間,讓學生脫離課本去聽。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邊看邊聽或在語音室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
4.聽少兒英語廣播或看少兒英語節目。如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周一到周五的“洪恩英語培訓學校”制作的少兒英語,很適合初學英語的小學生看。
總之,通過以上途徑既找到適合學生的特點,又能培養學生聽力的方法來訓練學生的聽力,為學生的“說、讀、寫”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說
“說”是在“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說”從主體上分為“教師說”和“學生說”。
1.“教師說”,即教師課堂上用英語講課和課下用英語和學生對話。小學英語教師面對的是確保所說的語音準確,語速適當。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用英語說,即英語授課,盡可能不用或少用漢語。
2.“學生說”,即在課堂上講英語和在課下講英語。首先,每堂課講新課前,利用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結合自己學過的英語知識用英語講一件事,或者介紹自己的家庭。其次,課下創辦英語角,用英語互相交流。
總之,將教師說與學生說,課上說與課下說,利用課本說與現實說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說好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讀
學生“讀”,從場所可分為“課內讀”和“課外讀”:從是否讀出聲音可分為“朗讀”和“默讀”。筆者幾年的英語教學實踐感到:“讀”在“聽、說、讀、寫”四個教學環節中是一個較難的環節。
在課內,“跟讀”都比較容易,難就難在學生自己主動地朗讀。鼓勵學生大聲朗讀,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達到一種忘我境界,才能融入真正的英語世界,體會英語本身的奧妙,逐漸培養出英語語感。當然這種大聲朗讀不僅要在課堂上讀,還要在課外讀,而且還要有時間保證。只有大聲朗讀加上足夠的時間才能保證朗讀的效率。
除了以上大聲朗讀外,還要默讀,即要讀英語課外書。在這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與其學習水平相當的課外讀物,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鞏固課本上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又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益。
因此,通過形式多樣的讀可以為以后的寫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起到橋梁作用。
四、寫
小學階段是英語寫作的起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及良好的寫作習慣至關重要。
1.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英語寫作是一種既困難又枯燥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英語寫作可以由易到難。例如,可以讓學生用英語介紹一下自己或自己的家庭,然后再讓學生寫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這樣由易到難,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又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2.寫作的內容要廣泛。既可以寫家庭生活,也可以寫學校生活,甚至還可以寫社會生活;既可以描繪一個人,也可以寫一件事等。
3.寫作的題材不限。既可以以記敘述文的形式出現,也可以詩歌的形式表現。
4.寫作的形式不限。既可以讓學生寫日記,也可以命題作文,還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找到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學生知識水平相適應的一系列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范小麗.淺談英語聽力的創新教學.教育學,2011(0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