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霖
我用15年的班主任實踐深深體會到,做智慧班主任,心中有“愛”,心中也有“方”,教育的幸福感就會隨之而來。
創建班級“共同體”
在班集體建設上,我倡導并設計班級“學習生活共同體”,努力培養學生之間信賴與合作的關系。建立“團隊”,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分組問題,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考慮學生組織能力、學習能力、情感態度、性別、性格差異等要素,一般4~8人分成一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
構建好團隊后,教師還要幫助各團隊進行合理的人員分工,明確任務職責,為了能讓隊長在短期內較好地運行組內工作,初期,我每周給隊長們進行單項培訓。每一周的最后一節課是我們班的團隊反思交流課。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隊長們開始各顯神通。為了使自己隊別具特色,取有個性的名字,定口號,甚至隊歌。有的小隊內還定了公約,有的隊長當隊員不寫作業時還打電話跟家長溝通,還有的隊給進步大、貢獻大的同學發小獎章。
形式具備后,就要做好內在完善和充實,讓課堂內外的合作更有效。建設“共同體”會涉及很細致的環節,需要老師經常“體察民情”,及時捕捉、及時處理,才能將團隊合作的效果推向更好的態勢。我的班級這樣的合作已經成熟,學生會用各種合作匯報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他們的合作學習,常態課學生也激情四射,精彩紛呈。課堂上強調建立合作規則,注重方法指導。團隊內的合作是在自主學習,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認識上的“再”合作。隊內有明確分工,每位承擔一定角色,輪流擔任“中心發言人”。
“共同體”建設,還需建立整體有效評價體系,教師對團隊作出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顯得至關重要。為了便于操作,我設計了“班級團隊建設的統一要求”,給出統一的“團隊記錄表”。團隊建設下的合作實現每個學生的參與,我們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追求優質高效,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用“閱讀”管理班級
2007年我剛接手一個班,用什么點子把這個比較散亂的班級凝聚起來呢?我選擇了用“閱讀”管理班級。看《小婦人》時,我驚訝地發現毫無文學素養的女主角,能夠變成劇作家竟源于一本書——《我親愛的甜橙樹》。真有這本書?我搜尋常熟各書店,了解到這本書至今沒在大陸發行。上網繼續搜索,終于找到了臺灣繁體版,以及個別不完整的章節,經過拼湊、處理、打印、裝訂,自制了一本《我親愛的甜橙樹》。
拿著自制書,我激動地告訴學生尋找它的經歷,接著開展全班共讀、配畫、寫感言的活動。我第一個在書的背頁寫讀書感言,畫了自畫像,添上青草地,空中飄舞的蒲公英……學生都想得到這本書,怎么得到這本書?“只要讓我看到你的進步!”學生每天自己和自己比進步,生活與學習多了一份樂趣。
“流動書吧”班級圖書角,精彩紛呈,藏書統計造冊后,張貼在班上,讓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外書上寫上名字、學號,班級流動圖書角更方便每位學生借閱。
“學生詩壇”“淡淡書香撲面,瑯瑯書聲入耳”,每周一次的“學生詩壇”,學生以20分鐘時間,以詩人為切入點,與大家討論、研究一兩首他們感興趣并且覺得很有價值的“古詩詞”。自己設計演講稿,設計教學的“流程”,寫出“學生教學稿”。
“閱讀論壇”,我帶領學生長期共讀“金牌課外書”,每月按主題推薦三四本課外書,定期交流讀書心得,開展“閱讀擂臺”。閱讀給學生以生命的滋養,閱讀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燦爛的生活方式。
多重效益的“家長講壇”
“家長講壇”就是讓家長們當學生的老師,上出一堂堂別開生面的課。學期伊始,我發出了“學生開卷卷卷良師”的家長講壇倡議書,創新開展了一月一次“家長講壇”系列活動。
倡議書中我寫道:“‘家長講壇是構筑學校、家長和學生互動的新平臺,也是孩子獲得課外知識、豐富人生感悟的一個好窗口。希望家長們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孩子們補充課外‘營養;以自己人生故事,震撼孩子們的心田;以自強不息的事例,讓孩子們塑造健康、向上的心態;以你們熱愛學習的激情感染孩子們不斷挑戰自我,努力拼搏;以自己關愛別人的故事讓孩子們擁有一顆助人、感恩的心……希望家長們通過現身說法,變深奧為生動,讓教育震撼,讓教育無痕。”倡議一出,立刻得到家長們積極主動的參與支持。
每月有一次班隊課,我設定為“家長講壇”,家長自主報名與班主任聯系,與孩子推薦相結合,內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生活方面的,還可以是家長自己的成長經歷等等,只要對學生有益即可。形式以小故事為主,鼓勵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倡議書下面還設計了回執單,讓家長填寫預設主講題目與希望主講時間,班主任可以據此進行一學期的計劃安排。
每次“家長講壇”,我會在班級后面旁聽,第一時間把聽后感發到“班級博客”,當晚全班孩子跟帖反饋聽講感受。所有家長也會在相同時間了解班級活動情況,大大增強了學校、家庭教育的互動與合力。
生命因創新而靈動,教育因創新而發展。智慧班主任的工作里充滿創造,這種創造,讓我們的教育走向縱深而廣闊的天地。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