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音
摘 要:教師在扎扎實實教授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不容忽視語文背后的人文力量和人文關懷。因此,發揮語文教學思想教育功能、審美教育功能,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塑造健康人格,這樣,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格塑造;情感;生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養其創造力,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充分體現出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一、搭建文本與心靈的情感橋梁
語文教學的魅力是對課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此,我在講解課文《秋天的懷念》時,除了講解抓住關鍵動詞,分析人物形象這些應用知識外,加入了史鐵生不幸的遭遇,以及母親不離不棄的陪伴的故事渲染,進而設計了聯系生活談談自己的母親如何關愛自己的事例,使這篇文章不僅僅局限在史鐵生一人的情感,而是通過文本與學生的心靈產生了直接的對話,架起了以母愛為基礎的情感橋梁。
二、熱愛生活,自強不息
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快樂,是因為我們從未停止對生活的熱愛。在學習壯麗山河篇的時候,我們在暢游祖國河山壯美的時候,同樣產生了對自然的熱愛。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中贊嘆這對了不起的父子,對生命充滿了敬畏和珍愛。在學習《風》中體味親情,懂得自強不息的生活。“生活多美好,自然真美麗,世界真精彩”,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樂趣,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將課堂歸于生活
一些美麗的思想,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征,所以,教師要恰如其分地組織課外活動。比如,在母親節和父親節時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多體諒父母的艱辛與不易,在教師節時,要求學生弘揚尊師重教精神,在重陽節時要求學生孝敬老人、關愛老人等等。用發現美的眼睛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多看看生活中的美,把我們的美麗思想真正轉變為得體的行為。
語文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讓人研究語言文字規律的同時,醉心于它背后的感動和高尚。我們熱愛我國的文字,更熱愛文字背后對我們人格的重新塑造。因此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傳授技法的同時,更要注重一節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馬勇瓊.青少年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J].社科縱橫,2004(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