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發敏
“讀”是個廣義的概念。以讀為主,包容并舉,才是正舉。唯“朗讀”是尊,不把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的獲得,是不可能的!而閱讀能力的獲得,最終是要靠學生自己大量的反復閱讀實踐,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到一定程度,語言和精神營養確會轉化為學生心靈的有機組成部分??砷喿x教學不僅是出聲的朗讀指導,一味強調感情朗讀,輕視靜下心來咀嚼品味的默讀沉思,廢除圈圈劃劃、批批注注的個性表達,淡化感受獨特、體驗豐富的口語交流,這種偏執一端的做法,可能使閱讀教學步入新的誤區。我覺得,要打造魅力課堂,培養學生在讀中體驗美感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一、以訓練學生讀為主線,感知美
學生在課堂上的讀書時間要給足,這樣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不僅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心領神會,而且從整體上活生生地接受了課文的潛移默化。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主要步驟為:(1)指導初讀,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2)指導精讀,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進行再造性想象,從而進入課文所描述的境界,體會人物的神態與語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指導賞讀,要求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動作和表情,以演助讀。并在此基礎上熟讀成誦,從而深深地感知美。比如,在教學《山雨》課文時,我就擯棄繁瑣的講解,以讀為主線,通過各種形式的感情朗讀,充分感知山雨的音樂美、色彩美。
二、指導學生在讀中“悟”,體驗美
閱讀課上,在學生反復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應要求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加上動作和表演,把課文中的對話“表演”出來。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受,而且還激發了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強調在讀中“悟”,并不排斥必要的提問與講解。學生悟不出來的,或領會得不深刻的,教師就要啟發,就要講解。經過老師點撥,學生就能認識到,知識越多,經驗越多,認識能力就越強,就越聰明,從而受到教育和啟迪,很好地體驗到課文帶給我們的美感。如,在講《別餓壞了那匹馬》時,我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在讀中體會擺書攤的殘疾青年的良苦用心、碧云的善解人意、父親的淳樸。
三、理解與運用并重,創造美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注重理解課文內容,卻忽略了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語言。我們不僅要抓理解,同時也要抓運用。抓熟讀成誦,其用意就在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課文讀熟了,其中的詞語、句式、謀篇布局以及修辭手法等,就能在腦子里形成各種寫作的“范型”,一旦下筆成文,這些“范型”就能自動“檢索”,任憑驅遣。在學習《有的人》這篇課文時,我首先讓學生把課文背會,(因為這篇課文的7小節結構相似,內容也不復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形式創編一首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孩子們還真的創作出來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來!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點不成熟的做法,我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找到更多通向魅力課堂的途徑!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