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濤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的語言特點對于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生往往缺乏語言的活力。因此,小學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自身教學語言的提高,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言;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因此,為了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語文的語言教學有其獨特的特點,在此,筆者對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做一簡單的闡述。
一、教學語言的規范性
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規范自己的語言。由于小學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老師的教學語言不僅影響教學的質量,同時對于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自己語言的規范性、精準性、條理性,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如果老師的教育語言模糊不清、思維混亂,那么會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感情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之前,老師要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能夠將課文的思想感情有效地融合到教學語言之中,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優美之處,把學生帶入文學的海洋世界之中,滋潤和深化學生的內心情感,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總之,將情感有效地融合在教學語言之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語言的親近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年齡比較小,正處于感情的脆弱期,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親近的教學語言能夠輕松地把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之中,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老師要善于運用靈活、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小學生的教學,老師要善于根據他們的思維習慣進行引導,同時使教學語言更加有趣味性。
四、教育語言的接受性
由于小學生的文化程度還較低,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講授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知識,運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講授,積極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便有效地提高課堂效果。例如,可以將相關的知識與動畫片結合在一起進行,會取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高麗.試析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特點[J].學科教學,2013(3):29.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