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學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初中語文新課改基本理念,該理念的應用目的就是要打破傳統課堂的沉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創新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也為高質量語文課堂的實現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種開放式課堂的構建進行論述,以期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開放性思維的培養
開放是相對封閉而言的,開放性思維的培養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與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開放式的課堂構建中,我們要給學生搭建發散思維的平臺,要確保學生在自主性的語文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時,為了構建開放性的初中語文課堂,也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句子進行了自主解讀,如“英子,不要怕,無論多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币龑W生對句子進行自己的解讀,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最后,我還引導學生對“你認為本文中的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對學生思維的拓展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開放性學習的空間
所謂的開放性空間是指要打破教材的局限,要引導學生從其他地方尋找學習的平臺,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寶庫,而且,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網絡上、課外讀物以及圖書館資源等方面來學習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進而,使學生在開放性的學習空間中豐富知識。
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從網絡上搜集一些相關的知識,來開拓自己的知識面,如,在教學《背影》時,為了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也為了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借助網絡來了解“朱自清”,了解他生活的時代背景,閱讀他的其他的作品等等。這些都是有助于學生學習空間的開放的,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總之,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有意識地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劉群國.構建初中語文開放性課堂探析[J].學周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