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
摘 要:“生活化教學,教學生活化。”這是幾年前在一篇文獻中看到的。這不正是數學所需要的方法嗎?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闡述了生活化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并小有所得。
關鍵詞:初一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一、用生活情景抓注意力
學生有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學好數學就成功了一半。而教師要做的,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迅速抓住學生興趣的一個有效手段,以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體驗。
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筆者先問學生愛不愛吃蛋糕,學生回答“愛”。筆者問:“媽媽帶你們去買過蛋糕嗎?蛋糕店是不是經常打折促銷?昨天老師去買的時候一個標價100元的蛋糕正好打八折,同學們,我要多少錢能買到?如果蛋糕師做出蛋糕只需32元,他賺了多少錢?利潤率是多少?”通過一問一答,筆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進行接下來的教學就很容易了。
二、用生活聯想提積極性
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只是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注意力轉化成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持續地保持對數學的熱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得出的經驗是設置獎勵,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數軸”時,筆者沒有直接引入課本中的概念,而是帶了一個溫度計讓學生觀看、感受。接著,筆者發問: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可以充當“數軸”的實際例子嗎?學生絞盡腦汁,終于想出了一排電線桿的例子,每個電線桿之間的距離相等,馬路就相當于一個“數軸”。回答出問題,每個學生都很興奮。
三、用生活問題引觀察
初一的學生處于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求知欲極強,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進行引導,提出一些和生活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數學有心人”。
筆者了解班里各個學生的情況,有意識地個別引導。王某的媽媽是賣丸子的,筆者就讓王某思考為大丸子、小丸子設置不同價格,來增加收入;丁某上學總遲到,筆者就讓她合理安排自己的洗漱、吃飯時間,學會統籌安排。
總之,身為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數學教育資源,把數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抓住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鄭毓信.數學教育: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