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高雪梅

通化東寶藥業車間
剛剛過去的2015年上半年,通化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378.9億元,增長10.5%。這樣的成績,在進入經濟新常態的當下,對于通化而言,意味著什么?
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通化市副市長劉乃軍把話題聚焦于通化市正在推進的綠色轉型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
“通鋼治理得再好,也是污染源”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通化正在積極打造吉林省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先行區,要改變過去“產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舊模式,大力促進醫藥健康、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的綠色轉型,請問,經過這兩年的努力,支柱產業有什么變化嗎?
劉乃軍:有變化。通化現在的三大支柱產業是醫藥、食品、冶金,占了全市工業增加值的70%。雖然冶金產業仍是我們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這個比例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醫藥和食品產業。而原來冶金產業是我市的第一大產業,占全市工業的近半壁江山,現在只占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7%了。
近些年通化醫藥產業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4.3%,實現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藥補鋼”轉型之路。
《瞭望東方周刊》:當前環境下,鋼鐵企業轉型勢在必行。除了減少鋼鐵冶金在產業發展中的比重之外,通化是如何提升改造這個產業的?
劉乃軍:過去通鋼很有名氣,前任董事長曾跟我說,通化生態環境優美,通鋼這么一個高污染的企業,在通化美麗的畫卷上點了一個污點。我覺得這個形容比較貼切。
因為歷史原因,通鋼發展成為這么大的企業,聚集了這么多的產業工人,我們不可能為了保護環境而取締它,而是與其控股公司首鋼達成共識,對通鋼進行改造升級,淘汰落后產能。2014年通鋼拆了5座350立方米的小高爐、3座轉爐,新投產了1座節能環保的2680立方米新高爐,環保有了很大提升。
但必須看到,通鋼治理得再好,也是污染源。所以盡管通化市財力緊張,我們還是通過省政府承債3個億,首鋼拿出3個億,將通鋼周邊的老百姓進行了環保搬遷,并力圖使搬遷的范圍盡可能大些。這是一個民生工程。
醫藥城下一步的目標是治療“未病”
《瞭望東方周刊》:通化已經成為中國有一定知名度的醫藥城,醫藥產業的成長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劉乃軍:從產業看,目前通化的現代中藥在國內處在領軍地位,以東寶為代表的生物制藥企業生產的基因重組胰島素,可與美國禮來制藥和丹麥諾和諾德相媲美,代表國內生物制藥的領先水平。
為什么要加大醫藥產業的發展?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屬于低污染低能耗產業,也就是說,這個產業對環境影響小,對資源消耗少,符合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值得發展。
我們的想法是,大力發展以現代中醫藥為主體,生物制藥和化學制藥為兩翼的醫藥產業。
從政府角度,為了給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很用心的。比如,通化東寶對生產環境要求很高,如果空氣和水質量不好,就會影響藥品質量。我們在建設垃圾焚燒處理廠的時候,東寶方面提出離他們太近了。雖然項目經過了論證,但政府還是充分尊重了企業的意愿,調整了廠址。
《瞭望東方周刊》:雖然醫藥產業是低污染產業,但既然是工業,多少會產生一些廢水廢渣,這些問題怎么解決?
劉乃軍:我們制藥企業的特點是,重視循環利用,比如藥渣子都利用了起來,用于做肥料、燃料和綠化,水也是循環使用的。
我們的經驗是,醫藥企業在建設之初,就必須實現環保設施“三同時”——在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環保,在建設過程中也重視環保,在驗收的時候,環保設施對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必須達標。
《瞭望東方周刊》:隨著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醫藥城的定位有什么變化嗎?其他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如何?
劉乃軍:我們過去醫藥城,其產品定位主要是治療“已病”。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的目標,除了繼續著眼于治好“已病”,還要治 “未病”。就是針對亞健康,還沒有得病的人群,通過養生保健,讓人健康起來。通化市要發展包括醫藥產業和大部分食品產業在內的大醫藥健康產業。
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市場潛力巨大,比如:我們有家企業開發的人參飲品,一年銷售收入約三億元,市場主要是以福建為主,還不是全國。
在對外推介通化的時候,我們說——“通化有21度的夏天,南有三亞(冬天)、北有通化(夏天)”。雖然全國20多度的夏天也有,但大多數是高原地區,而我們海拔低,負氧離子濃度高,這樣的夏天人待著很舒服,是很有吸引力的。
現在我們開通了機場,到沈陽和丹東都有高速公路相連,2015年底即將開通到長春的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一些房地產企業開始打起了養老牌,房子就建在山腳下,戶型不大,非常適合養老。

通化振國養生谷一號莊園一隅( 王忠先/ 攝)
新環保法不是棉花棒
《瞭望東方周刊》:有些地方的領導認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矛盾的,對綠色生態保護重視不夠,有的地方還常有一些破壞生態環境案件發生。你怎么看待這些現象?
劉乃軍:我們通化的發展邏輯很清楚:只有生態環境保護好了,藥材才能種植好,企業生產的食品藥品才能賣得好。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環境保護對于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和其他城市一樣,在一些招商活動中,經常有客商咨詢我們通化的生態環境好不好。如果生態環境不好,企業投資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事實上,生態環境不好,也不利于招商。
《瞭望東方周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貫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通化在這方面有哪些實踐和體會呢?
劉乃軍:在通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協共同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已經形成了良性互動機制。
一方面,市委、市政府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東部綠色轉型的總體布局,在制定政策、確定發展戰略、招商引資、產業布局等各方面都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在通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另一方面,市人大、市政協通過議案、提案和社情民意調查等渠道,持續對城市水源、河流和大氣等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進行關注,通過交辦、調研和視察活動,與黨委、政府逐漸形成了良性互動機制。
面對一些棘手的生態環境老大難問題,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但借助人大或者政協力量,工作就更好推動一些。
不僅政績上有考核,通化市還將一些涉及生態環境的文件“上提一級”下發。凡這類文件,如果以環保局名義發文也行,以市政府發文也行,那么通化就以市政府名義發文,提高環保事宜發文的規格。
針對一些縣市區環保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情況,我們直接通過市政府考核下發文件對其作出通報批評,不留情面。
坦白地說,我們也因此承擔了很大壓力。有的縣市區長跟我說,“您能不能跟我們提前說一聲?”因為有時候文件一發下來,他們感覺面子上過不去。我們還在全省率先召開了環保執法大會,嚴格執法,照章辦事。只有這樣,新環保法才不會是棉花棒,而是一把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