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7月21日,交通運輸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修訂稿。
條例發布后,瞬間引爆此前已長期受到關注的高速公路收費話題。多數媒體及公眾將該條例規定解讀為“高速公路擬長期收費”并大加傳播,引起一波輿論狂潮。
本次事件的輿情傳播具備“傳播規模較大、傳播量高峰期較短、輿情持續期較長”等特點。由于《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直接關系到百姓生活,在新聞發布會召開當日就迅速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和熱議。傳統媒體傳播量于21日迅速達到監測期峰值,隨后幾日雖然滑落較快,但始終保持每日接近200條左右的平均報道量。同時,自媒體中也不乏轉載評論量超過1000條以上的熱點微博出現。
從傳統媒體報道文章結構來看,與本次事件相關的評論文章數量極多,占據總傳播量的60%以上。內容多以質疑、追問為主,整體態度偏向負面。

僅有少部分媒體力圖發出較為中肯的意見。這部分觀點認為,修訂稿規定對97%左右普通公路使用者征稅以示公平,對3%左右高速公路使用者收費以顯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并沒有為長期收費開綠燈,也沒有為停止收費設“路障”。
一些相關領域專家表示,“高速公路長期收費”主要是基于債務風險和金融安全的考慮。隨著高速公路建設成本的不斷攀升,在原來規定的固定期限內已無法按時償清貸款,高速公路總體處于虧損狀態。如今不再規定具體的收費期限,增強了靈活性,有利于降低政府性債務風險。
但除此之外,絕大多數評論仍然持比較激烈的反對態度,甚至有不少文章指出,此長期收費的規定或有違法嫌疑:“修訂稿將通行費列為公路養護管理資金來源,涉嫌違反上位法——《公路法》。該法第59條規定了三種可以收取通行費的公路。收費的目的是還貸和償還投資,不包括養路費。”
也有相對冷靜的媒體繞過收費的“該與不該”之爭,將關注點指向收費款項的額度及去向問題。
比如,前者認為,延長收費期限后的高速公路的收費標準應該大幅度低于現在的標準,否則,延長期限就成了維護暴利的工具,不僅僅戕害公路的公益屬性,更因為高昂的物流成本會戕害中國經濟的未來。
后者則指出,只有比照政府信息公開和上市公司信息公開的標準,不斷加大收費公路收支信息公開范圍和力度,把每家企業、每個時段、每個項目的收費細目直到每一筆錢的來龍去脈都向社會公開,收費公路才能真正塑造公信力、回歸公益性,為公眾提供最優化的交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