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寶航 葛武滇 熊安邦
機制是指“在正視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協調各個部分之間關系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的具體運行方式。”學歷教育院校與任職培訓院校對接機制研究,主要研究在共同完成人才培養(yǎng)任務的前提下,如何在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對接中理順兩類院校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目前情況來看,學歷教育院校與任職培訓院校對接中仍然存在目標定位不一致、教學重點不同、課程體系設置不連貫等問題, 兩個階段的對接問題,已經成為兩類院校人才培養(yǎng)和深化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既是數學學科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博弈論考慮游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并研究它們的優(yōu)化策略。
本文探討的軍校學員軍政素質培養(yǎng)對接機制,涉及到總部機關、基層部隊、學歷教育院校和學歷任職院校四者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在體制建立方面只在現有的體制編制條件下或通過建立少量組織對現有體制稍作改良的條件下進行討論,主要通過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確保對接機制的良性運行。
一 完善培養(yǎng)目標形成機制
目標問題是人才培養(yǎng)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頂層設計,培養(yǎng)目標不僅是制定培養(yǎng)方案的基本依據,更是培養(yǎng)質量的評價標準。人才培養(yǎng)目標既是院校實施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亦是確定教育內容、制定教育制度、選擇教育方法、檢驗評估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據。
1 培養(yǎng)目標形成機制的定位
2013年3月,習總書記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當前,我軍正處于按照強軍目標不斷深化改革發(fā)展的高速發(fā)展期,軍隊對基層指揮軍官的軍政素質要求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初級指揮軍官培養(yǎng)目標定位在“具有軍事職業(yè)發(fā)展?jié)摿Α偃蔚谝粛徫蝗温毿枰暮细裰笓]軍官”。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我軍的不斷發(fā)展, “具有軍事職業(yè)發(fā)展?jié)摿Α薄皠偃蔚谝粛徫蝗温毿枰边@些用來形容指揮軍官的素質標準正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合格指揮軍官的軍政素質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課程內容的設置必須根據實際需要定期更新。這就要求建立一種機制,保證院校培養(yǎng)出符合部隊的使用要求的初級指揮軍官,本文把它稱為“培養(yǎng)標準形成機制”。
2 機制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實際來看,總部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之前,會到部隊進行調研,將調研情況作為人才培養(yǎng)方案科學性論證的重要依據。但是由于部隊與總部機關、院校并未形成穩(wěn)定的固定的合作機制,導致制定培養(yǎng)目標時存在片面性、時效性不強等問題。也就是說這種“培養(yǎng)標準形成機制”是存在的,但是還不完善。
3 完善培養(yǎng)標準形成機制的基本設想
“合訓分流”組訓方式是“一項任務兩段完成,一個目標兩校實現”的組訓方式,為部隊培養(yǎng)合格指揮官。在確定培養(yǎng)目標時需要總部機關牽頭,由部隊和兩類院校共同協商。
一是分組協商制度。按照軍區(qū)所轄省份或院校與部隊對口的原則,將各大軍區(qū)代表、空軍代表、海軍代表、二炮代表與學歷教育院校、任職培訓院校劃分成若干討論小組。
二是三方共商制度。由部隊代表根據部隊發(fā)展需要,提出初級指揮軍官軍政素質培養(yǎng)目標需求,由兩類院校共同完成部隊代表所提需求的指標量化工作,根據各自院校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能力對所提目標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教學分工,而后交由總部機關進行匯總。
三是定期修訂制度。一般教育周期為5年,建議每5年對軍校學員軍政素質培養(yǎng)目標進行一次修正,以適應我軍不斷發(fā)展的需要。
四是總部督導部隊驗收制度。總部機關匯總各討論小組的討論結果,經進一步梳理后,按軍兵種各專業(yè)大類下發(fā)各個院校,督導各院校按照新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完成培訓任務。對于不能完成任務的院校,以教育改革的形式促進其教育能力的提高。每屆學員畢業(yè)到部隊工作后,由各大軍區(qū)和軍種在兩年內對學員的工作表現進行統計匯總,報總部機關,再由總部機關反饋給各個院校。
二 完善教學內容劃分機制
當前,學歷教育與任職培訓對接中,軍政素質教學對接主要存在教學內容不連貫、各知識模塊之間聯系不緊密等現象,引發(fā)教學內容重復或各自“獨立性”太強等問題。很多人曾經試圖通過建立“磋商機制”,即由總部牽頭,部隊、學歷教育院校和任職培訓院校共同磋商。經過多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離“一個任務,兩段完成”的要求還相差太遠。“一個任務,兩段完成”要求學歷教育院校與任職培訓院校分兩個階段共同完成一個任務,這兩個階段不是分割的、獨立的,應該是連貫的一致的,這就要求兩類院校必須放下各自的本位主義,秉持共同完成好這一任務的態(tài)度,像“一家人”一樣不分彼此。
博弈論的前提是“博弈雙方都是理性的”。“雙方”“理性的”是形成博弈的必要前提,學歷教育院校與任職培訓院校符合“雙方”的要求,但是由于二者在對接中還不“理性”,不能站在“培養(yǎng)合格初級指揮軍官”這個相同立場上考慮問題,所以要通過完善制度將兩類院校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讓他們“理性”地通盤考慮學員的軍政素質培養(yǎng)問題。
1 通過建立追蹤問效制度實現利益捆綁
一是定向分配制度。按照上文“分組協商制度”中討論小組的劃分方法,將同一小組內的部隊單位作為同一小組內院校培養(yǎng)的軍校學員的主要分配方向,形成部隊需求與兩類院校共同培養(yǎng)的博弈。
考慮到軍兵種和所學專業(y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不可能完成這種分配的完全定向,只能作為主要分配方向,具體分配方案還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制定這一制度主要目的是想通過部隊需求與兩類院校共同培養(yǎng)的博弈,人為地將兩類院校的利益捆綁到一起。
二是責任追究制度。兩類院校在共同完成培養(yǎng)目標的指標量化工作的基礎上,協商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的分工;總部機關根據兩類院校的分工和部隊反饋的學員工作情況,對兩類院校的教學工作進行督導和責任追究,形成學歷教育院校與任職培訓院校之間,在必須完成軍政素質培養(yǎng)這一任務前提下的合作博弈。
三是獎勵制度。對運行“對接機制”比較好的討論小組,應對有關部隊院校實施獎勵,提高各單位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形成用人單位(部隊)的相互競爭,確保上述兩種博弈的完成。
部隊的主要利益是接收的軍校學員的質量,不對學員的軍政素質培養(yǎng)負責,可能導致出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對目標要求定位不準的問題,要通過獎勵制度調動部隊參與的積極性。
博弈是為了找出最佳策略,最佳策略是博弈雙方“雙贏”的策略,“贏”不是雙方都得到利益,“贏”不一定是正,也可表示為負,即表示獲得最大利益或損失最小。
2 通過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實現教學分工的動態(tài)對接
一是指標分析制度。教學是很具體的工作,總部給出目標是基于頂層的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指標量化等方法,將其具體化為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兩類院校共同完成的學員軍政素質培養(yǎng)的指標化工作。任職培訓院校與部隊聯系比較緊密,有一定科研能力,主要負責培養(yǎng)目標的解讀工作;學歷教育院校有較強的科研分析能力,主要負責指標的設立與界定工作。在指標確定的基礎上,兩類院校按照“合格士兵、骨干、預任排長、初級指揮員”四個階段共同分析各階段軍政素質指標要求。主要分析需要開設課程種類、課程標準、如何實施、由誰實施等問題,根據分析結果劃分教學內容。
二是動態(tài)協商制度。機制是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動態(tài)的。研究對接機制時在明確各項指標的基礎上必須要看到其動態(tài)的一面。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科學的預測并不能完全與實際相符,機制的運行也是動態(tài)的,整個運行過程中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運行偏離。這就要求兩類院校在培養(yǎng)過程中要共同把握學員的成長進步,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早預測、早發(fā)現、早防范。同時要求兩類院校的動態(tài)協商制度滿足以下前提:一是認識相同,即對于同一事物認識和理解一致。上文中要求兩類院校共同完成培養(yǎng)目標的指標化工作,也是基于此點考慮。二是“資源”共享,即學員的全期學習情況要及時溝通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兩類院校共同監(jiān)管整個培養(yǎng)過程;另一方面有利于雙方溝通和相互補臺。 三是同步調整。即當學員軍政素質培養(yǎng)機制因受到未預測到因素影響而發(fā)生偏離時,兩類院校要通過自同步調整,對培養(yǎng)機制的運行進行修正,確保學員軍政素質的培養(yǎng)質量
上述三個前提,是基于聯合作戰(zhàn)理論“信息共享、認識共同、自同步”的要求提出,聯合作戰(zhàn)部隊要在作戰(zhàn)中達到這三點要求需要長期的訓練磨合。根據當前情況來看,學歷教育院校與任職培訓院校的協商短期內不可能達到這三點要求,本文提出建立動態(tài)協商制度,是希望通過利益的博弈,使兩類院校加強合作協商,逐步達到要求。在這里提出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夠給當前院校教育體制改革提供參考,希望通過院校教育體制改革讓兩類院校對完成共同培訓任務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至少在軍政素質培養(yǎng)上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張亞非.培養(yǎng)信息時代陸軍初級指揮軍官[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3.
[2]韓國喜,曹玉潔.淺談學歷教育到任職教育面臨的幾個問題[J].讀與寫,2009(7).
[3]陳鐵柱,楊貴碩,馬強.普通本科學歷教育與軍事任職教育邊界銜接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