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躍紅
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點、熱點和難點。目前高校《綱要》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面臨著偏重于形式,即強調實踐方法和模式所帶來的課程實效性困境。其中解決高水準的實踐教學要求與低水準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是一個關鍵因素。為此,借鑒歐美已普遍采用的合作教學理論,結合《綱要》課程實踐教學主體的內在要求,構建一種富有創意的、科學的和應用性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及其配套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
一 《綱要》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
目前《綱要》課程教學已經達到了國家設定的主要目標,即承擔著幫助當代大學生在歷史的視野和陳述下做到“兩個了解”、懂得“三個選擇”的必然性和正確性的教學使命,而且在課堂教學理念、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的革新也逐步夯實豐富,現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的三大突出的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第一,如何把握理論課程屬性與歷史課程內容的關系;第二,如何調適課堂教學的有限性與學生主體需求多樣性的矛盾;第三,如何完成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因此,在《綱要》實踐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大學生人文素養自我訴求的滿足,關心大學生對學科重點、難點、熱點、疑點問題的探究,加強對大學生歷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訓練,推動大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等方面,都有能力緩解和彌補《綱要》課程課堂教學的不足。
2 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綱要》實踐教學,雖然是教師自己設計或教研室統一規定,但各大高校基本上大同小異,比如撰寫小論文、讀書筆記、參訪報告、紅色電影觀后感、革命歌曲聽后感、辯論賽、微電影或是課題研究,反映了大學生課外實踐的形式多樣、內容多元、思維創新、主體自主、小組自治、方向明確,某種程度上講,與實踐教學的初衷和發展規律一致。然而,依據問卷調查和課程實踐教學驗收情況來看,存在以下現象。
第一,大學生實踐的熱情高但難持續,虎頭蛇尾的多;第二,大學生實踐的動機純但難追求,挑肥揀瘦的多;第三,大學生實踐的內容實而不鉆研,淺嘗即止的多;第四,大學生實踐的途徑新而不甄選,千篇一律的多;第五,大學生實踐的主體多,教學多級良性互動有限;第六,大學生實踐的主導少,合作小組績效分化嚴重。
二 “合作教學、四維評價”策略在《綱要》課程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合作教學”是目前歐美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國內的教育工作者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于1990年初提出了“合作教學論”。如果說蘇聯的“合作教育學”所涉及的主要是師生之間互動合作,美國的“合作學習”所涉及的主要是生生之間互動合作的話,那么,我國的“合作教學論”所涉及的則是教學各動態因素之間的立體互動合作。即便存在不同,但教學理念上是共同的,概言之,“合作教學”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具有創意性、情境性、互動性和實效性等特征。但是,目前國內的合作教學評價方法一般采用的是“二維評價”,也就是由合作小組個人的能力評價與全組成績評價二維組成。這顯然是不夠的,既不能體現合作小組合作、互動的“真精神”,又不能客觀公允地評估差別化的個人和小組。為此,筆者提出了“四維評價”策略,并引入到合作教學模式中,對《綱要》實踐教學進行了實證分析。
“四維評價體系”,就是把學生的實踐成績分成四個軸,即任務軸、努力軸、成果軸和互動與技能共享軸,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和應用性特征,能全面反映合作小組和個體的實踐成績。
通過運用“合作教學、四維評價”策略,大學生實踐活動的任務結構、獎勵結構、成績結構和權威結構得到了基本改造。任務結構直接改變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教育傳統,合作小組務必使任務專門化、具體化、深化、內化。例如,一起看一本令人感動的書,學習一位令人感動的人物的事跡,踐行一句令人感動的話,看似簡單但卻是一個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獎勵結構則否決了課堂表現中“膽大的撐死,膽小的餓死”似的機械獎勵,也不是“二維評價”常常出現的考試高分獎勵或“好印象”獎勵,而重在小組建設,小組成員之間形成“正相互依賴”“榮辱與共”“利益共同體”的關系是“合作性獎勵”的一個重要指標和原則。成績結構看重各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注合作小組在任務層次、努力程度、成績提高幅度、互動和技能共享程度等方面的合作和競爭,注重小組自評、個人自評和課堂展示積分,教師總評僅作為參考。權威結構是合作教學的一大特色,強調的是學生自我控制活動為主,教師指導協助為輔。教師權威的弱化促使合作小組每個人不管其能力大小,都能為小組任務的完成做出獨特的貢獻。
實踐教學中,合作小組在教師主導、引導、指導、傳導和督導下探究“疑惑”和“問題”,合作挖掘史料,辨偽存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自己釋疑,感受歷史的魅力和審美愉悅。2013年所教電信工程學院04、05、06班成為“學生自己最滿意的班集體”,其中童欣宇組的“黨的建設與國家興亡”、李雙娥組的“《1942》觀影感”、楊明組的“改革開放三十來家鄉的變遷——神秘的湘西”,以及李宇組的“近代早期各種救國方案之比較”,從課題的擬定、設計到課題的整體性分析和論述,都直接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趨向和歷史審美意愿,貴在有歷史感、有時代感、有沖擊感、有使命感,綻放出來的勇氣、堅持、創新和團隊精神有利于歷史教育的長遠規劃和發展,有利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發展。
三 “合作教學、四維評價”策略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1 對課程準確理解與課程實踐全面實施
實踐活動的形式和手段無論怎么變化,離不開對各種文本的解讀。教師是文本與學生對話的中介,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借助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對課程的開發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難易程度。當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學術性、綜合性和探索性的關系處理得當時,對課程實踐教學的把握,對各類實踐活動的設計才會得當,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培養要求,進而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顯著成效。否則,教師對課程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導致課程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同時潛在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和能力培養。
2 《綱要》課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要突出過程評價
實踐教學是以學生和合作小組為主體,知識、技能和實踐成果都不是主要考核內容,而實踐過程中問題意識的開發、方法的運用與創新、能力的成長、情感與價值觀的升華,這些才是最可寶貴的,也是最真實的評價內核。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采用“學生周情況表”“學生成長袋”“師生互動信箱”“在線統計”等途徑及時跟進,形塑學生的成長軌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3 “合作教學、四維評價”策略的不斷優化,離不開一個個互動的、合作的、差別化的實踐小組
除了課堂理論學習,課外實踐教學也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特別是個性、身心、能力等多方面充分發展的途徑和不可缺少的過程。通過合作教學模式,讓一個個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不同的個體在一起合作學習只是積跬步而已。在任務分工和目標確立、個體努力和小組共贏、情感與價值觀交流、互動和技能共享等方面,合作互動性小組往往能發展成為一個“促進性的相互依賴”的“動力整體”,彼此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鑒賞、相互實現思維和智慧上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萌生自重自尊情感,營建良好人際環境,取得良好的團體和個人實踐成績,最終獲得需求感、滿足感和榮譽感。因此,合作互動性小組往往優于競爭與個人主義盛行的小組,而非合作非互動性小組往往難以完成合作教學目標。創建互動的、合作的、差別化的學習實踐小組,能收到事倍功半的績效,使“合作教學、四維評價”策略不斷地優化,合作小組的成效最大化。
4 實踐教學需要切實的關注和重視
正如前文講到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綱要》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實踐主體無經費補助,活動的開展完全是自籌、自理、自費、自愿,教師的獎勵也常常口惠而實不至;與此同時,教師一對多督導實踐教學,多負責必多苦累;反之,教師缺位,實踐活動難免不流于形式。如果實踐教學能得到一些適當的資助和獎勵,包括活動經費、免費資料下載、實踐平臺體驗、教師助理的協助、優秀的實踐成果成冊展示,甚至是研究性課題獲得教研室級,或院級,或校級課題立項的獎勵、學生免試資格獎勵、大學生創業計劃課題資格推薦,等等,就能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踐學之風、試驗之風、創新之風。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2]王坦.合作教學的基本理念[N].中國教育報,1995-12-29.
[3]陳勁波.合作教學的研究現狀及其對我國高校改革的啟示[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1(12).
[4]葛秋芬,黃麗,等.合作學習研究的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