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一 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于思修課教學的意義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過程中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及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交流、碰撞,所長期衍變并最終形成的一種具備民族特點、地域特征的廣泛存在的思想形態。傳統是指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共同遵守的民俗、風情、道德、思想等,其包含的外在行為習慣和內在思想認識緊密集合,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一以貫之的規范力量,并由此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行為規范。不管古今中外,傳統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建設,但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古圣先賢所向往的最高理想就是突出人倫道德,重視思想規范,形成以思想為核心的文化氛圍。在中國社會四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主流文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人類社會的長期衍變的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是一種較為包容的文化形態,它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它既避免了非理性主義的失控,也排除了思辨偏差出現的可能,這使得文化充分展現出博大精深的魅力和莫測高深的特點。歷史的豐富多彩也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含之中,中國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進程,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倫理道德品格和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傳統文化長期以來,以其兼收并蓄的開放姿態實現了對外文化的完美交流。
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振興的必由之路,那么,我們要尋找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經驗,主要是要提煉出傳統文化中一直存在的,可以對當今世界產生積極影響的有價值的文化內容,所以,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提煉,對現有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比結合,創造出我們民族所獨有的德育思想理念,以開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繼承發展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有信心在未來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有所作為,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主要階段,當今社會,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蓬勃發展的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著一系列深刻影響,在我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現象,諸如:誠信缺失、貪污腐敗、思想僵化、道德失范,等等,這些不良現象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識,因此,我們對當代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擁有清醒的認識,大學生普遍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對時事問題的判斷較為準確,能夠運用科學發展的思想,對身邊的社會現象做出理性的判斷,并在完善外在人格和內在道德品質上,主動與社會、集體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道德建設上,也能自覺地抵御不良傳統文化的影響,主動接觸西方先進思想理念,自覺完成自身思想道德建設。
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在思修課教學中的揚棄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鄉土,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以自強不息,奮發有為作為思想價值的核心。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對傳統文化的兩面性具備清醒的認識和精確的判斷。作為高校老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中一些有積極價值的東西和一些消極落后的思想,因此我們要注重教學體制改革,深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我們要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的優勢,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上的引導,使其盡快認清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盡早樹立起敢于擔當、熱愛祖國、服務社會、報效人民的思想認識,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是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的必要條件,中華民族的愛國思想也是經過了幾千年文明發展與碰撞的考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就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品質,例如,我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著作《離騷》中表白:“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態度,并在理想破滅后投身汨羅江以踐行自己的誓言,其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人世代傳頌;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后堅決拒絕妥協,最后慷慨赴死,留下“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麗詩篇,表現了一位民族英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些都彰顯了古代愛國人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偉大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君子理應以此為道德標準,樹立憂患意識,具備自省精神。“寬仁慈愛”的儒家道德標準,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傳統價值觀,都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諸多幫助。
三 中國傳統文化在思修課教學中的應用
1 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理念滲透于思修課教學
在思修課程的教學中,對傳統道德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關注,有利于學生深切體會人生的使命和生命的價值,將古代人文精神與以人為本的當代價值觀緊密結合,會促進社會和諧與人類尊嚴維系,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和責任意識,促進學生對社會問題和人生真諦的思考。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根本理念貫穿于思修課程教學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和師資力量、社會現狀等諸多狀況,將課程與優秀德育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并用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理念,進行科學理性的引導,根據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認識境界的不同,因材施教,通過認真設計,視頻、音頻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拓展課堂的內容,傳統“忠孝”等道德思想,會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是知識架構與思想境界,可以借鑒討論式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新時期大學生心理條件和知識水平的優勢,保持審慎樂觀的心態、靈活開放的態度,使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樂觀心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充分利用不同地域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來進行實踐教學活動,開展一些列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熱情,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魅力的向往,在思修課中組建相關學生考察團隊,利用類似蘇東坡故居、堯舜文化研究所、柳侯祠文化教育基地等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對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和普及產生積極健康的影響,引導大學生提高自我完善的意識,充實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積累。增強傳統文化在大學課程教育中的一系列正面導向功能,為素質教育的實施進步提供必要的支持。
2 組織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
由教師組織學習進行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當今大學生大多沒有機會走出課堂,缺乏足夠的人生經驗,而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大學生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根據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對已有知識進行修正和完善,利用法定節假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組織諸如務農、務工等有傳統色彩的趣味活動,行之有效地推動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程度,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新突破,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社會實踐中吸收新的精神力量,感受新時期新的思想觀念和科技成果,還可以組建讀書會、詩詞會、書畫會等社團組織,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機統一,促進大學生行為規范和社會責任感的持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和思想理論體系,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國文明從未間斷,也只有中國按照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穩步運行直至今日,而其他國家大都出現過文明的間斷和文化的斷層,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國文化歷盡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歷經了多個朝代更替和多個民族的主導,最終形成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合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偏遠地區文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具備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完全可以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成為支持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強大動力。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和寬厚的包容性也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3 注重挖掘優秀教育資源,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融合了古老東方民族的智慧和才智。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思想,傳統文化隨著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相互借鑒,得到持續的發展。大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使自己的道德品格日益高尚。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整體,正因為多元性的存在,同一性才能得以顯露。我國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以宏大的視野、寬廣的胸懷,吸納各種外來文化,不斷充實與提高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大學生從傳統文化內涵中汲取滋養,是最能夠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事情,也是學生不斷地自我完善的過程。世界各地都非常關注發揮本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尤為突出。價值不僅僅是源于期待,也是源于需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這既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當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向傳統文化尋求思想資源,中華文明幾千年演變進程中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重要思想資本。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審核并通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綱要》,《綱要》明確指出: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面對新形勢下的世界格局,各國各民族間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明沖突日益猛烈的大背景,把傳統文明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之中,也是對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弘揚。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道德,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