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一 理論基礎
1985年,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提出了“輸入假說”,強調在外語學習中,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并且“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能有效提高語言學習效果。但是語言輸入并不是實現語言習得的充分條件,要使學習者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還需要可理解輸出。1995年,Swain提出了“輸出假說”(the Output Hypothesis),他指出,輸出可以增加語言表達的流利度,提高學習者對語言點的敏感,幫助學習者反思,控制并內化語言。
聽寫是一個感知、理解及接受所聽到的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聽者通過已有的語言及非語言知識和已有的經驗進行解碼、編碼,加工處理所聽到的信息,并將之存入大腦的短期記憶系統,然后再以書寫的形式輸出信息。可見,聽寫擁有“集語言輸入和輸出為一體”的特點,可以應用到教學實踐和語言測試中。事實上,早在20 世紀初,聽寫就被當作教學手段而備受推崇。聽寫可分為標準聽寫(standard dictation)、部分聽寫(partial dictation)、聽寫作文(dictation composition)等幾種形式(Oller:1979)。標準聽寫要求聽寫者根據錄音寫出文字材料。本文將聽寫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探測課堂標準聽寫測試訓練對學生聽力能力,及其他英語語言項目的意義及作用。
二 研究設計
(一) 研究問題
1 課堂聽寫測試訓練能否提高學生聽力、詞匯、閱讀、寫作及段落翻譯能力。
2 學生對課堂聽寫測試訓練認知怎樣。
(二) 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非英語專業兩個自然班的學生,共60人。教學實驗進行了一個學期,共16周,除去期中期末考試2周,共教授《新視野大學英語II》7個單元。在每一單元結束的最后一次課的開始,作者進行一次聽寫測試,聽寫的內容是本單元文中重點段落,錄音是教師利用Adobe Audition制作的,共讀三遍,第一遍用正常語速,第二遍以意義為單位用較慢的語速,第三遍用正常語速。教師在14周授課期間,共進行了7次聽寫測試,每次都要求上交,教師評閱,學生7次聽寫測試成績算作學生平時測驗成績。作業返還后,要求學生對照原文文本,至少再聽錄音一次,仔細思考錯誤原因,以此督促學生掌握本單元所學重點段落,更好地完成下次聽寫測試,提高英語能力。
(三) 數據收集
收集兩個班級60名學生大學英語I和大學英語II期末各項成績,所有數據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l9.0來統計分析。兩學期期末試卷構成題型和各題型比例相同:聽力(30%),詞匯題(20%),閱讀題(20%),寫作題(15%)和翻譯題(15%)。
此外,教師設計了開放式調查問卷:你認為課堂聽力測試是否是有效學習英語的途徑?若“是”,為什么?若“否”,為什么?調查問卷在做完最后一次課堂聽力測試后發放,要求學生10分鐘內完成,并且不能只寫“是”或者“否”,要寫出具體原因。發放調查問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
三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 SPSS定量數據分析
配對樣本t檢驗用于檢驗兩相關樣本或成對樣本所得平均數間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因此,為了檢測學生經過一學期的標準聽寫測試訓練后,各項成績變化的顯著性,筆者利用SPSS l9.0依次分析了學生第一學期期末和第二學期期末的聽力成績,詞匯成績,閱讀成績,寫作成績及翻譯成績,統計結果見表1。
課堂標準聽寫測試訓練促使學生更扎實的掌握詞匯發音及拼寫;逐步培養了學生對生詞的猜測能力,對語法項目,特別是句法結構理解的加深;聽寫測試訓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短時記憶能力。這些可能是學生聽力,閱讀及翻譯成績提高的原因。而英語詞匯的提高可能主要是依靠學生大量的泛聽,閱讀,而不能僅僅依靠一學期標準聽寫測試訓練能提高的。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求學生語言基本功扎實,還要求學生審題能力、選材能力、謀篇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比較淵博的文化知識,這可能是短期課堂標準聽寫訓練沒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明顯改善的原因。
(二) 定性調查問卷分析
60名學生的有效調查問卷中,有51名學生認為課堂聽力測試是有效提高英語學習的途徑。他們認為:課堂聽寫測試訓練能引導他們注意單詞發音,糾正自己的發音錯誤,更注重單詞拼寫,慢慢的甚至能根據發音寫出所不熟悉的單詞,有助于生詞的記憶;聽寫訓練引導自己更關注句法結構;長期聽寫或許能鍛煉自己的英語短時記憶能力,提升英語語感,提高自己的閱讀,翻譯及寫作能力。 有9名同學認為課堂聽力測試不是有效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他們認為:聽力材料來自學過的課文,材料沒新意,沒挑戰性;聽寫占用時間長,還不如背詞匯書或做閱讀,而且自己不會的詞匯,很多英語考試中也不一定會要求寫;聽寫是英語學習中比較難的項目,聽寫后,自己有挫敗感。
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英語聽寫訓練持肯定態度,他們能認識到聽寫訓練對自己詞匯及句子結構方面的積極意義,對其他英語能力的提高持不太確定的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讓學生做聽寫測試訓練時,要用研究數據消除學生疑慮,讓學生堅信:長期認真的聽寫訓練是能提高他們英語各方面能力的。少數學生主要針對聽力材料及聽寫對其自身心理影響兩方面,提出了對聽寫測試訓練成效性的質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課內聽寫材料,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如新聞熱點,時尚或明星藝人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要注意聽力材料難易結合,注意循序漸進,對學生點滴進步多加鼓勵。
總之,本研究基于日常課堂標準聽力測試實踐,用一學期的時間,通過定量數據研究證實了聽寫對學生英語各方面能力都有積極影響,尤其是學生的聽力,閱讀及翻譯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定性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從較淺層面認識到聽寫的益處。在今后的聽寫訓練過程中,要注重所選材料的難易度,課內外結合,逐步培養學生興趣以及學生自信心。長期堅持,相信聽寫能促進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的提高,并最終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建立英語語言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Essex, Longman Group Limited. Larsen, 1985.
[2]Oller J. W. Language Tests at School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45-288.
[3]Swain, M (2005).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 [A]. In E. Hinkel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71-483) [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馮月.大學英語聽寫教學方法選擇與有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140-141.
一 理論基礎
1985年,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提出了“輸入假說”,強調在外語學習中,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并且“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能有效提高語言學習效果。但是語言輸入并不是實現語言習得的充分條件,要使學習者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還需要可理解輸出。1995年,Swain提出了“輸出假說”(the Output Hypothesis),他指出,輸出可以增加語言表達的流利度,提高學習者對語言點的敏感,幫助學習者反思,控制并內化語言。
聽寫是一個感知、理解及接受所聽到的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聽者通過已有的語言及非語言知識和已有的經驗進行解碼、編碼,加工處理所聽到的信息,并將之存入大腦的短期記憶系統,然后再以書寫的形式輸出信息。可見,聽寫擁有“集語言輸入和輸出為一體”的特點,可以應用到教學實踐和語言測試中。事實上,早在20 世紀初,聽寫就被當作教學手段而備受推崇。聽寫可分為標準聽寫(standard dictation)、部分聽寫(partial dictation)、聽寫作文(dictation composition)等幾種形式(Oller:1979)。標準聽寫要求聽寫者根據錄音寫出文字材料。本文將聽寫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探測課堂標準聽寫測試訓練對學生聽力能力,及其他英語語言項目的意義及作用。
二 研究設計
(一) 研究問題
1 課堂聽寫測試訓練能否提高學生聽力、詞匯、閱讀、寫作及段落翻譯能力。
2 學生對課堂聽寫測試訓練認知怎樣。
(二) 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非英語專業兩個自然班的學生,共60人。教學實驗進行了一個學期,共16周,除去期中期末考試2周,共教授《新視野大學英語II》7個單元。在每一單元結束的最后一次課的開始,作者進行一次聽寫測試,聽寫的內容是本單元文中重點段落,錄音是教師利用Adobe Audition制作的,共讀三遍,第一遍用正常語速,第二遍以意義為單位用較慢的語速,第三遍用正常語速。教師在14周授課期間,共進行了7次聽寫測試,每次都要求上交,教師評閱,學生7次聽寫測試成績算作學生平時測驗成績。作業返還后,要求學生對照原文文本,至少再聽錄音一次,仔細思考錯誤原因,以此督促學生掌握本單元所學重點段落,更好地完成下次聽寫測試,提高英語能力。
(三) 數據收集
收集兩個班級60名學生大學英語I和大學英語II期末各項成績,所有數據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SPSSl9.0來統計分析。兩學期期末試卷構成題型和各題型比例相同:聽力(30%),詞匯題(20%),閱讀題(20%),寫作題(15%)和翻譯題(15%)。
此外,教師設計了開放式調查問卷:你認為課堂聽力測試是否是有效學習英語的途徑?若“是”,為什么?若“否”,為什么?調查問卷在做完最后一次課堂聽力測試后發放,要求學生10分鐘內完成,并且不能只寫“是”或者“否”,要寫出具體原因。發放調查問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
三 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 SPSS定量數據分析
配對樣本t檢驗用于檢驗兩相關樣本或成對樣本所得平均數間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因此,為了檢測學生經過一學期的標準聽寫測試訓練后,各項成績變化的顯著性,筆者利用SPSS l9.0依次分析了學生第一學期期末和第二學期期末的聽力成績,詞匯成績,閱讀成績,寫作成績及翻譯成績,統計結果見表1。
課堂標準聽寫測試訓練促使學生更扎實的掌握詞匯發音及拼寫;逐步培養了學生對生詞的猜測能力,對語法項目,特別是句法結構理解的加深;聽寫測試訓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短時記憶能力。這些可能是學生聽力,閱讀及翻譯成績提高的原因。而英語詞匯的提高可能主要是依靠學生大量的泛聽,閱讀,而不能僅僅依靠一學期標準聽寫測試訓練能提高的。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求學生語言基本功扎實,還要求學生審題能力、選材能力、謀篇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比較淵博的文化知識,這可能是短期課堂標準聽寫訓練沒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明顯改善的原因。
(二) 定性調查問卷分析
60名學生的有效調查問卷中,有51名學生認為課堂聽力測試是有效提高英語學習的途徑。他們認為:課堂聽寫測試訓練能引導他們注意單詞發音,糾正自己的發音錯誤,更注重單詞拼寫,慢慢的甚至能根據發音寫出所不熟悉的單詞,有助于生詞的記憶;聽寫訓練引導自己更關注句法結構;長期聽寫或許能鍛煉自己的英語短時記憶能力,提升英語語感,提高自己的閱讀,翻譯及寫作能力。 有9名同學認為課堂聽力測試不是有效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他們認為:聽力材料來自學過的課文,材料沒新意,沒挑戰性;聽寫占用時間長,還不如背詞匯書或做閱讀,而且自己不會的詞匯,很多英語考試中也不一定會要求寫;聽寫是英語學習中比較難的項目,聽寫后,自己有挫敗感。
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對英語聽寫訓練持肯定態度,他們能認識到聽寫訓練對自己詞匯及句子結構方面的積極意義,對其他英語能力的提高持不太確定的態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讓學生做聽寫測試訓練時,要用研究數據消除學生疑慮,讓學生堅信:長期認真的聽寫訓練是能提高他們英語各方面能力的。少數學生主要針對聽力材料及聽寫對其自身心理影響兩方面,提出了對聽寫測試訓練成效性的質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課內聽寫材料,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如新聞熱點,時尚或明星藝人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要注意聽力材料難易結合,注意循序漸進,對學生點滴進步多加鼓勵。
總之,本研究基于日常課堂標準聽力測試實踐,用一學期的時間,通過定量數據研究證實了聽寫對學生英語各方面能力都有積極影響,尤其是學生的聽力,閱讀及翻譯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定性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從較淺層面認識到聽寫的益處。在今后的聽寫訓練過程中,要注重所選材料的難易度,課內外結合,逐步培養學生興趣以及學生自信心。長期堅持,相信聽寫能促進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的提高,并最終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建立英語語言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Essex, Longman Group Limited. Larsen, 1985.
[2]Oller J. W. Language Tests at School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45-288.
[3]Swain, M (2005). The 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and research [A]. In E. Hinkel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471-483) [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馮月.大學英語聽寫教學方法選擇與有效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