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玲 孫斌
[提要]提升社會公信力,最重要的是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務中職能的轉變。這不單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整個社會公信力建設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必須認真分析當前政府公共服務在行政上、利益上以及社會空間服務上存在的不足,從理念、路徑、法制等方面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路徑,以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升公共管理服務能力。
[關鍵詞]社會管理;公信力;服務型政府
[作者簡介]顏玲(1978-),女,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孫斌(1969-).男,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發展研究。(江西南昌330099)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對政府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公信力建設,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而最佳途徑就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公共服務體系。最核心的就是政府轉變成服務型政府,這是促進社會公信力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提升公信力的基礎
1.建設服務型政府,滿足公共服務需求是提升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當前,經濟體制的巨大變革,社會結構的全面調整,利益格局的不斷變動,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加劇了社會發展矛盾,各種深層次社會問題不斷凸顯出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不但影響了改革的全面深入,而且對公共管理的創新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必須實現政府的職能轉變,適應公共服務的需求,而政府也只有在滿足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體現公信力,贏得公眾的廣泛贊同。所以建設服務型政府,不單可以解決當前社會矛盾的突出問題,同時也可以實現政府自身的發展升級,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
2.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公共管理模式變革的需要,更是提升公信力的需要。如何滿足社會需要,是當前公共服務必需面對的重大問題。要實現此要求,必須實行公共管理模式的改革。當前我國的公共服務模式仍然是由政府主導,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下級政府缺乏主動權和自主權,使得公共管理模式單一,處處受到行政權力的干預。這種單一的管理模式也壓縮了其他提供公共服務組織的發展空間,不能有效激發公共服務的各個要素。所以應對公共服務的諸多需求,改革公共管理模式成為必然要求,而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是順應公共模式變革的最佳選擇。只有政府的服務模式跟上公共服務的發展需要,才能更好地為公眾服務,贏得信任。
3.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政府自身發展之需。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服務能力,是政府改革的必然要求。而只有建設服務型政府,才能滿足公共服務的要求,政府才能與公共服務發展相適應,否則就不能實現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目標。因此,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職能轉變,建立服務型政府,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更是政府自身發展的需要。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完善服務功能,改善調控手段等方面對政府的職能轉變提出更加清晰的方向,并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和發展目標。政府只有自身先建設好,才能為社會服務好,也才能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增強社會的公信力,發揮好引領導向作用。
二、當前政府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是引發公信力危機的重要誘因
1.行政主導的弊端。政府在實行公共管理的過程中,是以行政強制手段為主導,通過行政權力的運行來滿足公共服務的需要。但是行政權力的運行設計往往又是實現運行目標的重要保障。由于我國目前行政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角色定位不準、制度欠缺和監督不利等問題,使得行政權力很容易異化為權力的產物,改變了公共服務的本質,從而導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得不到大眾的接受,變成了權力的顯示,反而削弱了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使得政府不能很好地服務于社會,帶來了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傷害了政府和社會的公信力。
2.公共服務的利益化。當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是通過行政強制手段來實現的,必然導致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關注自身利益高于公共利益,這就會使得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角色定位不準,把部門的自身利益看成是實現公共服務的最大利益,而忽視公眾服務的利益,使得公共服務打上了部門利益的烙印,甚至出現了部門利益損害公共利益的局面,公眾對政府在提供服務方面的公益性產生懷疑,損害了政府公共服務的社會性,也影響社會對政府公共服務的信任。
3.社會服務空間的擠壓。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空間里是一種強勢力量。這種模式盡管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職能,但也擠壓了其他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的發展空間,一些本該交由政府之外的組織來提供服務的項目,卻被政府包攬,不但服務沒有提供到位,影響了政府的形象,而且也使得社會組織無法實現自身的發展,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公共服務的不足,讓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真實性和全面性產生懷疑,增加了社會的不信任感。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路徑探析
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不足,給社會公信力建設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打造服務型政府建設,不僅是政府自身建設的需要,更是社會公信力發展的必然。
1.堅持以人為本,落實服務宗旨。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實現職能的轉變,最核心的就是解決好服務宗旨問題。而服務宗旨又決定著政府職能轉變的思路。如果不理清服務宗旨,就不可能實現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導向。在當前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就應當從服務的對象出發,把部門利益、社會利益以及人民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所有的服務利益都統一到人民利益上來,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來解決為了誰、依靠誰和服務誰的問題,實現公共服務的人本性價值回歸。
2.堅持服務為導向,精簡機構。政府服務社會職能的實現,必須依靠龐大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才能完成,沒有機構和服務程序作保證,公共服務是不可能實現的。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講,政府服務的內容越多,范圍越廣,人員越多,自然而然,機構也越龐雜。盡管這些都是積極的因素,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人民素質的提升,公眾對政府服務的繁瑣手續和林林總總的部門會產生厭倦,使得公眾對政府的服務產生懷疑和抵觸。因此必須順應現代化治理的需要,進行機構精簡,下放審批權限,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盡最大的可能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實現政府的自身革命。
3.拓寬公共管理渠道,完善公共事務管理制度。從公共管理的要求出發,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就必須清晰地界定服務型政府的角色以及服務的邊界,以公共事務管理的需要為目標,把拓寬公共渠道作為改進政府服務的重要途徑。讓公民有序地參與到公共事務管理中來,減輕政府服務的不足,監督和督促政府改善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把公民變成參與公共管理的主角,體現出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特征。因此,拓寬公民參與渠道,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重點,積極完善公開制度、監督制度、問責制度,從制度上保證渠道暢通,并建立起相應的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協商議事機構,指導公民參與管理。
4.健全法制規章,保障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與限制、制約公共權力尤其是政府權力的根本途徑,維護公共利益是公共權力意志和政治價值的體現方式。由于依法行政落實不到位,沒有對現有的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使得公共權力脫離了公共行政的價值追求,更多地去追求政治性價值,政府的服務方向產生了重大偏差,背離了自己的公共行政責任。只有加強和完善法律體系,才能把政府行政行為牢固地控制在法律范圍之內,行政行為有法可依。黨的十八大更加明確提出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學命題,依法行政,實施法治精神,已成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發展趨勢和正當標準。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