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海章 潘旭
[提要]從解析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本內涵出發,分析基于需求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邏輯層次。
[關鍵詞]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作者簡介]蒯海章(1978-),男,南昌工程學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碩士,講師;潘旭(1986-),南昌工程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教師,碩士,講師。(江西南昌 330099)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當前,國內高校幾乎都已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具有廣泛的參與面,但由于對志愿服務精神認識不到位,缺乏專業培訓,少有精品,因而社會影響力有限,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等問題也長期存在。針對于此,本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提出應重點建設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從活動的主體——大學生人手,試圖解決大學生志愿服務根本動力的問題。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本內涵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研究組織激勵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他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種不同的需要,一種是來源于人類自身生理需求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或生理需要,一種是來源于人類社會化后的潛能或需要,歸于高級需要,由此將人的需求按行為的動機從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種需求按階梯狀排列,如果較低層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將會被延后。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后,這種層次的需求不再是行為的激勵因素但也不會消失,更高層次的需求會激活而成為新的激勵因素。然而這種模式也并非一成不變,并不只有滿足了低層次需求,人們才會去追求高層次需求,而是常常幾種需求交叉在一起,共同存在。同時不同需求在不同的階段和具體的情境下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可能幾種需求共同存在,但其中某一種占支配地位。因此,要從根本上改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力,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人員必須從需求層次入手,不斷完善志愿服務滿足個人多層次需求的條件,創造激勵機制,采取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才能從一個側面打開突破口,充分調動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主動性,開創志愿服務工作的新層次。
二、基于需求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中存在的問題
創建或改善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重要性在于其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在馬斯洛需求層次視閾下的激勵理論認為要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使用有效的方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員工努力去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項激勵機制的創建和完善還不足以推動志愿服務的良性發展,從需求理論的邏輯層次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不利,組織保障不足以滿足安全需求
高校對志愿服務組織管理上的服務和保障力度一直比較欠缺,缺乏經費保障。高校社團組織開展活動經費的來源主要以行政劃撥為主,鮮有社會募集,一方面缺乏經費來源,一方面志愿服務旋即失去了一種與社會建立互動、打造社會品牌效應和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渠道;二是缺乏專門的志愿服務實踐指導師資力量,當前志愿服務實踐的指導主要以學生工作人員的兼顧或兼職為主,以此為主的管理人員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團隊戰斗力,志愿活動呈現出流于表面、簡單重復的現象。
(二)服務意識淡薄,組織形式欠規范,志愿者集體歸屬感低
當前大學生以90后為主,獨生子女比例大,從小被呵護的生長環境導致大學生服務意識不強,而且高校開展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形式主要停留在自上而下的行政計劃指令模式。大學生志愿服務以完成任務為主,形式單一,參與意識不強,對志愿精神的理解不夠,缺乏內在動力,只有在組織活動時才能出現組織形式上的志愿者集體,缺乏長效管理團隊和主動經常性開展志愿服務的學生自組織,活動結束即變回普通大學生,沒有有效的集體組織,歸屬感不強,從而難以提高服務意識和志愿服務的主觀能動性。
(三)服務能力有待提升,難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大學生服務能力不足,服務水平不高。一方面由于缺乏對志愿者的培訓,不能為志愿者提供有效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精神支持;另一方面,由于活動多數停留在社會公益服務和公益精神宣傳上,許多專業知識技能沒有與志愿服務的實踐結合起來,不僅使得志愿服務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可持續性和質量受到影響,而且通過活動可以實現的自我成就感也變得十分奢侈,志愿服務的魅力大打折扣。
三、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邏輯層次
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是高校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學生工作人員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深化志愿服務意識的根本舉措,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建設應遵循以下邏輯層次:
(一)加強服務和權益保障,解決后顧之憂,滿足安全需求
當服務實踐活動服務保障支撐不足,無法順利開展,志愿者無法得到人身、醫療保障,服務實踐活動本身即受到威脅,由此而來的緊張、彷徨、不安等負面心理將阻礙志愿服務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要建立起服務實踐中人與人,人與活動之間的基本互信。學校管理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保障資金相對充沛及資金來源渠道豐富,有足夠的物質依托。只有解決了后顧之憂,才能使志愿服務的奉獻精神之花自由盛開。
(二)著力打造志愿者交流平臺,創造和諧溫馨人際環境,滿足社交需求
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學生工作管理人員應著力打造各種形式的交流平臺,建立多種渠道的交流的平臺,開展經驗交流會、講座、報告會等傳統形式,也可以通過建立志愿者互助論壇,QQ群、博客等新媒體形式,加強交流與學習,讓大學生志愿者之間、師生之間、大學生與社會之間擁有良好的溝通渠道,滿足大學生志愿者認識社會、認識他人、認識自己的社會交往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上,強調志愿服務本身即是一種社會交往與自我展示的形式,讓自己充分融入到服務實踐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在活動外,幫助增進互幫互助的同學情,互敬互愛的師生情,在活動中,鼓勵展示無私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強化志愿者的情感體驗,真正讓志愿精神內化為自身的品格,強化愛與歸屬感的體驗。
(三)加強志愿服務精神教育,提高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滿足尊重需求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大學生是未來的社會棟梁,更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傳承者,志愿服務精神應在大學生人格品質中得到應有繼承和發揚。志愿服務實踐的組織者應對個人或集體通過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公開獎勵和表揚,或者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還可以通過頒發榮譽獎狀獎章、在校院刊物上發表文章表揚、張貼優秀志愿者光榮榜,不斷提高對志愿服務精神的認識,提高人格境界,提高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
(四)提高志愿服務技能培訓教育力度,形成志愿服務品牌,滿足自我實現需求
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整體水平不高,欠缺專業培訓和專業技術支持,只憑一腔熱情從事志愿服務工作,久而久之,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無法打造出高質量的志愿服務項目,社會影響力難以提升。因此,要加強志愿服務技術培訓教育和專業知識的支撐,讓志愿者們能夠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達成目標,圓滿地完成任務。在強調組織紀律性教育和人生價值觀教育的同時,為滿足自我現實感注入強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為打造志愿服務的品牌效應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