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
控缺失巨虧40億元等事件都曾引發過廣泛關注和討論。
龐大的資產運營,卻“基本上從未進行過審計”。在央企不斷“走出去”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央企境外資產的監管問題成了公眾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境外企業投資規模大、投資項目多、產業鏈條涉及范圍廣,而目前國資監管部門和央企總部對境外國有資產的監管大多是“自己管自己”的內部審計機制,一些監管空白點的背后,境外國資經營管理中存在著諸多亂象:
私人代持小金庫。不少國家對中國國字頭企業的收購行為有所排斥,所以很多海外項目不是以央企名義而是以私人名義開展的,由高管人員代持國有股份,投入的資金是國家出,央企和代持的私人會簽訂一份代持協議,但有的項目因為種種原因沒簽,不少項目就不明不白的劃為私人所有。
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近期被查的國企高管通常采用與承包商勾結高價招標攫取利益、在經營銷售等環節與其他人結成利益同盟、在子女留學或就業等方面接受供應商好處、收受客戶所送禮品或被安排外出旅游等形式,進行利益輸送。
惡性競爭,互挖墻腳。在個別海外收購或建設項目中,多家國有企業之間由于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合作,進行惡性價格競爭,大大抬升了市場成本,變相導致了國有資產的貶值和流失。
在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大幕開啟之際,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核心問題就是強化監管,特別是對“走出去”的國有企業的監管是目前國資監管的重要任務,針對央企境外資產監管難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首先,從監管層面來看,要以管資本為主,建立以國資委為核心的國資統一監管體制,加強對海外投資的預算與投資監管。針對一些國家對于“國字頭”企業的恐慌,可以通過組建眾多“淡馬錫”式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進行投資,從而形成“統一監管,分散出資”的國資監管體系,使國資委從現在飽受詬病的“一身二任”(既當監管者又當出資人)向“二身二任”(即國資委履行對營利性國企的統一監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承擔對營利性國企的直接出資)體制轉變。
其次,要強化對人特別是對企業管理人的監督。要讓紀委、監察、審計、監事會等各自的功能與境外央企的產業鏈及人員配置條匹配起來,盡快建立制度規范特別是從法治層面建立對企業的約束和管理。
最后,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要反“窩里斗”,此前南北車之間的“同室操戈”就告訴我們“合則兩利,斗則兩敗”。應該堅決杜絕在“走出去”國企之間的“窩里斗”。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