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唯一判斷標準就是它提供不提供資金,這其實是錯誤的。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儲蓄、投資。因此,也相應的把金融理解為國民經濟的血脈,這種觀點沒錯,但是過于片面。
在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正進一步的復雜化。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部分實體經濟在轉型時找不到方向。
實體領域很彷徨,大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金融部門更彷徨,也不知道該做什么。很危險的是,資金只能流向高風險、低效率但短期收益高的領域。其中之一就是去拆東墻補西墻,為很多的斷頭資金、斷頭的融資活動提供緊急救助,再有就是進入到投機性很強的領域中,如股市、房市等。
現在,貨幣當局態度很明確,要支持經濟轉型,防止經濟失速過快,能做的事就是把錢提供出來,但是錢提供出來之后,無論它來做還是由商業銀行來做、還是由市場來做,都沒有方向。
實體經濟領域并沒有給予很明確的方向。這說明我們的金融業自身存在著缺陷。我國的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不太了解實體經濟運行的風險特征。
任何情況下實體經濟的規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東西。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中,一定要有熟悉產業及產業變化的人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是簡單的只是給錢,而要改變你的理念、原則,改變你的員工結構。
在新常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新常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是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生產要素重組,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其中資本市場顯得尤其重要,資本市場是允許試錯的。
另一方面,便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所謂資源配置的市場機制,其實就是一個有效的金融機制,通過金融的資產、規模、結構流動、變化來產生的。
對于金融改革,我認為首先發展資本市場。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發展有效的股票市場,為企業提供權益資金。
第二,要打破長期以來實行的禁止非金融機構之間發生信用關系的桎梏,放松對非金融機構信用活動的限制,讓實體經濟之間直接發生信用活動。
第三,推動產融結合。鼓勵實體經濟辦金融,應當鼓勵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說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業務的公司。
第四,要推動“互聯網+”,放開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限制,以互聯網為新技術手段和載體,發展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
我國金融體系要經歷一個投資銀行化的過程,從業人員要有投資銀行的思路。投資銀行的思路就是不管到哪里都要看有沒有好企業,有了這樣的出發點,是否依托投資銀行的機制,還是依托傳統銀行機制其實已經是次要的問題了。你只要能夠認識什么是好企業,知道企業到底要什么就可以了,至于用什么工具去滿足這些需求,我覺得是次要的。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本文根據其在中國企業競爭力夏季峰會主題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