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曾有論者說,當代的民國熱仍是意識形態式的,對社會主流地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人物過于關注;而對那些邊緣者、特立獨行之士、對華夏文化各類生活方式的傳承和踐行者的關注非常不夠。
這一評述相當精深。從這一角度看近現代中國,還有相當多的空白有待今人挖掘填充。以儒釋道文化的傳承而言,袁煥仙先生的人生功德就值得今人了解。
袁煥仙初探
今人了解袁煥仙先生,多得益于其弟子南懷瑾先生的介紹。
如果沒有這一位名滿天下的弟子,袁先生或許只能永遠消失在歷史里,或只成為地方鄉賢野老們的零星記憶。文明史的一大悲劇在于,那些立功立言者未必都有機會成為大眾的典范。但是,像袁煥仙那樣的人確實是文明史需要感念的,他們的人生價值并不在于給后人多少資糧,他們的人生價值既在給自身以圓滿,又在夯實一個文明的能量。
袁煥仙本名世杰,小時即表現出不凡的天資。13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民國初年(1912年),袁畢業于四川法政學堂,歷任越雋縣知事、二十軍監督及軍法處長等職。據說袁在四川軍閥楊森手下做事,結識了楊森的部下朱德,當時的朱德稱袁為“煥哥”。
1926年,40歲的袁煥仙棄官退隱,潛心于佛學禪修。袁先師從于吳夢齡先生,后來出川行腳,遍訪國內高僧大德。1935年2月,在漢口歸元寺,參叩于湖北禪門高僧秀空老和尚;同年4月,參謁穹窿山道堅老和尚。這一番修行回到成都,人們多稱袁煥仙已經大徹大悟,但袁煥仙本人更加精進精勤。
1942年,袁煥仙到靈巖寺閉關三個月,隨后主持靈巖禪七法會。法會甫一亮相,就震動整個西川禪林。這一次盛會,袁煥仙成就了三位開悟的弟子,即被譽為頭名狀元的南懷瑾、榜眼郭正平、探花楊光代;另外還有朱叔癡、馬白眉、果州道士等人,也于禪道有所悟入。
1943年,人稱“大禪師”、“大居士”的袁煥仙,與省內名士潼南傅真吾、大竹蕭靜軒、巴縣朱叔癡、榮縣但懋辛,以及山西賈題韜等人,正式成立了“維摩精舍”。
“維摩精舍”宗旨有三:“整理禪宗原理以至方法,使之成為整體之系統”、“比較與其他宗派之異同,以明禪宗教外別傳之特點”、“結合中西學術思想,提高禪宗之學術地位及其實用價值”。
袁先生身體力行,在精舍內開講國學經典中的精華要義,他的努力,使得“維摩精舍”成為中國居士禪的一面旗幟。
“維摩精舍”
抗戰期間,袁煥仙先生曾應成都佛教界之托,帶著南懷瑾到重慶迎請當時中國的禪門領袖虛云老和尚到成都傳法。雖然虛老最終沒有到成都,但袁先生與虛云老和尚會晤的這段因緣,卻成為當時禪林的一大逸事。
1946年,袁煥仙先生以國大代表的身份,在南京成立了“首都維摩精舍”。當時的政界要人陳誠、陳立夫、周宗岳等均執弟子之禮叩,而袁先生只以佛法教化于人,不論及余。為了應付時事,袁先生不得已寫下了《我之國是》一文,宣稱全國應“團結以御外侮,安息以厚民生”。
1947年,袁先生應邀赴臺灣講法。當時有日本和尚去參叩問法,日僧頂禮三拜,長跪舉右手伸一指曰:“請問先生這是什么?”袁煥仙站起來,高聲用他的川腔呵斥:“我日你媽呦!老子這里一樣都莫得,東比西畫做么!”日僧被嚇得驚起,拂衣而去。有人埋怨袁煥仙脾氣不好,袁煥仙也懶得回答。
從臺灣返川后,袁煥仙仍全力主持“維摩精舍”,并時常往來于四川各地講經說法。1949年以后,袁先生家居休養,1966年溘然圓寂,享年八十歲。
我們看袁煥仙先生一生,可以說,他跟很多奇人異士一樣,跟主流社會的生活事業模式有一定的距離。比起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新派人物,袁先生們也許偏于保守;比起民國史上的保守派人物,袁先生們又偏于維新;甚至比起重啟道體的新儒家們,袁先生們更通達,更生活。他不是斷裂的,不是補天的,不是遺老遺少的。但他對儒家、道家、佛家實修實證實參,他代表的是傳統中國文化在現代史上的自然演進。這是一條至今仍被忽略的文化線索。
拜師傳奇
袁煥仙先生在他的《維摩精舍叢書》中,將儒、釋、道三家精神,圓融貫通為一個整體;同時旁涉西方文明,直指世道人心:“燃先圣之心燈,續眾生之慧命,揭宇宙之至理,軌萬有之一行。”
在袁煥仙的棒喝磨礪下,“維摩精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保存了火種。其中的“三大士”和“峨眉五通仙人”,即南懷瑾、楊光代、郭正平;釋通禪、釋通寬、釋通遠、釋通超、釋通永,還有徐劍秋、伍所南、呂寒潭、鄧岳高等人,都是一時的大德居士或禪門俊杰。
跟書院或現代大學教育不同,袁煥仙的教育方式是生活的。南懷瑾成為其弟子就是一例。當時南懷瑾到靈巖寺游玩,正好遇到袁煥仙出關。兩人見面后,袁煥仙說:“我聽說你武功很高,會太極拳,我向你拜師啊。”南懷瑾謙虛一番后,也就認真教袁打太極拳。但袁煥仙的太極拳沒有學成功,南懷瑾反而拜倒在這位大禪師的門下。
徐劍秋的拜師同樣傳奇,“維摩精舍”附近有一“近圣茶園”,袁閑時愛去那里品茗下棋,而徐劍秋跟他是老棋友。有一天,他們正在下棋時,侍者來催袁:“先生,講經的時間到了。”袁起身向徐劍秋告辭,徐驚問道:“你還講得來經啊?講什么經?”徐劍秋跟隨袁先生姑且聽一聽。袁煥仙當天開講《中庸》,一堂課下來,徐劍秋驚嘆不已,立即拜師,成了“維摩精舍”的著名弟子之一。
袁煥仙先生的立身處世方式到今天都未必能夠成為主流,今天像他那樣的人物事跡同樣存在,但同樣會被輕視,會被當作“野狐禪”。當年袁結集時,曾寄贈太虛大師,但太虛大師批評為“擲付侍者”,“兩樣畜生”,“一般假名”,“一場敗闕”,一時讓袁的弟子嘩然。其實,這種遭遇今天仍在重復。
被埋沒了數十年的袁煥仙夫子和“維摩精舍”的文化精神,今天因為南懷瑾先生而得以重現,南懷瑾“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數十年來著作等身”,可以說把袁煥仙們的功言德行發揚光大,但南懷瑾先生在主流學界或正統眼里,仍是不被認真對待的。
(作者系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