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愛民
(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13)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要求國家對于政策、計劃和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測,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環境保護目標和措施都納入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去從而讓環境和經濟、社會都聯系在一起,更好的在規劃中得到重視和相應的規劃。本文主要通過對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科研進行研究和探究進行關于環境問題的探討。
在過去,對于主要開展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雖然在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有了非常突出的成效,但同時也反映了其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項目環境影響是在規劃實施后對于具體建設項目所開展,只對有限范圍內的的選擇方案和環節措施進行預測和評價。由于受制于政策、計劃和規劃的限制性因素,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的過程中受制于規模和優化布局,一般情況下只能對具體的污染狀況提出一些污染控制和治理措施,對于預防為主的環境策略很難全面體現。
對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進行理解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戰略環境評價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其中戰略是有關政策、規劃以及計劃等。對于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是涉及到規劃和建設項目兩類環境影響評價,從廣義上而言,環境影響評價包含了初步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理還有“三同時”的驗收以及環境影響的評測或者回顧性的環境影響評價。
針對一般意義上的公眾范圍的界定,是對特定利益作出一定的反映,同時對一定數量的人群和團體做出反應。其中不包括對特定的公民個人,只包括相關的團體、政府機構和其他組織。丟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的過程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眾是指有興趣或者有意愿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機構或者組織也包括個人。而狹義的公眾是指不是服務于決策的利益相關者,這里面除了決策的設計、審批以及項目的投資以及施工和監督以外的單位機構。
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其中對于區域的環評和規劃是通過對區域深入全面調查的前提下,對區域內的環境系統通過研究其進行的建設活動所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預測和評估這種影響的趨勢和程度,并尋求合適的替代方案,并因此而提出想對應的判斷意見。在區域開發建設的決策定下來之前,需要進行環評和規劃,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區域環境承載力的角度進行分析,以你通過環境保護的視角對開發建設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從而對環境的功能區劃、優化區域內部產業結構以及土地利用方向、布局等宏觀方面的決策提出相對應的建設性意見。在確立區域環境保護目標和對區域內環境資源的配置優化之后,就可以有效的為區域污染物的總量控制的具體實施工作以及其他的環境管理的落實工作提供學科合理的依據。所以,對于區域的大范圍大規模的開發建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規劃是直接面向現階段的區域經濟建設、完善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促進區域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前發展背景下,我國的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和規劃的技術手段以及方法都還不夠成熟,很多技術和方式方法甚至還處在研發探索的階段。從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因素出發,區域開發的建設必須與區域的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協調,所以對于漁區的環境承載力分析是作為環境影響評價和規劃的核心所在。對于區域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或者某種狀態條件下,這個地區的環境對人們活動作用的最大期限。這種區域環境承載力和區域內的資源、環境以及人類的活動行程一個整體,并通過對區域的環境最大的環境承受規模以及在什么樣的開發建設活動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根據區域的發展特點對需要開發建設的限制因子和資源的限制因子進行篩選,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具有科學合理性,同時,需要確立合適的開發建設的規模、強度、產業結構以及空間布局,并對區域的環境建設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宏觀方面的環境建設方案的建立進行規劃。
對于一個區域的環境污染總量的控制,國家要力爭實現讓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程度逐步得到控制,同時對于一些城市和地區如何實施環境保護目標來實現環境質量的保護和提高工作,更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革。區域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因為具有規模大、強度大同時范圍廣和不確定的因素等特點,和單個建設項目相比,對環境的影響要相對復雜,所以必須從整體上來對開發區與周邊地區進行著相互之間的影響;而從開發區的內部來看,對于各個建設項目的復合作用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影響。所以對于區域的環境影響評價和規劃工作,必須嚴格暗黑早規定對總量進行控制,并制定想對應的措施進行嚴格管理實施。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目前在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科研方面還沒有正式形成一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和評價研究,同時也沒有全面對環境影響評價研究進行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相關的環境監理階段,公眾參與模式與方法的有效性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檢驗。同時公眾參與的監督體系也還有待于研究和探討。
[1]王華,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規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M],江蘇環境科技,1998年第4 期。
[2]孫艷軍、陳新庚、莫創榮、高長波、桑燕鴻,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