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珍
江西高校出版社,江西南昌 330046
圖書在版編目(英文縮寫為CIP),是依據一定的標準為在出版過程中的圖書編制的書目數據。具體地講,就是圖書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由CIP 信息中心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根據出版單位提供的著錄信息源進行編目,然后將編目返回出版社,并由其印在版權頁的過程。編目囊括了書名、作者及著作方式、出版單位、出版時間、國際標準書號、主題詞、分類號和數據核字號等項目內容。
CIP 數據作為一項行業強制標準,不僅是出版管理部門加強管理的一種手段,而且由于其具有信息權威、內容全面、發布及時、便于檢索等特點,近年來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如查驗出版物真偽、發行單位預訂圖書、圖書館采購等,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確保CIP 數據準確性的意義就十分重大。然而,在工作過程中,筆者仍發現許多在版編目數據存在質量問題:一是數據著錄內容不夠準確,常見的如書名、著譯者、版次等有差錯、有漏項等;二是主題標引使用不規范,如標引順序排列不當等;三是排版印刷錯誤,如格式、位置印刷的不規范等。這些質量問題給CIP 數據的應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影響了出版單位自身的形象和圖書銷售,如何進一步提高CIP數據質量問題值得業界共同探討。筆者試圖從出版社如何保證圖書在版編目的準確性的角度,談談個人的拙見。
在出版社內部,CIP 數據工作由多個環節組成:編輯根據圖書內容填寫工作單提供信息源、總編室審核信息源并上傳CIP 數據中心、總編室接收CIP 數據中心返回的編目并轉交編輯、編輯核對編目內容并交付排版、編輯對排版后的編目進行校對并交付印刷。顯然,編輯和總編室是出版社內影響CIP 數據準確性的兩大關鍵要素。
CIP 數據所有最原始的信息都是由編輯提供的,編輯是信息源的采集者、提供者和第一責任人,他們提供的數據質量的好壞,是影響在版編目質量的先決條件。很多不準確的數據即是由編輯不能準確提供信息造成的,如以下幾種情況。
1)漏報書名項和附注項,造成著錄項目缺漏。有些圖書有并列書名、副書名、附注項等信息,編輯常常會漏報這些信息,導致最終形成的數據不完整。
2)誤報書名項和作者項,造成主題標引錯誤。一些編輯沒有正確理解正書名、并列書名、副書名及說明文字、分卷(冊)書名、叢書名等含義,對一些復雜的作者項也沒搞清楚關系,常常誤報,如將并列書名填入副書名,將兩人的作者填成三人等,導致制作出來的主題標引與實際成書不一致。
3)沒有按要求提煉內容提要,導致數據分類出現差錯。內容提要是編目人員編制圖書分類標引的主要依據,直接影響著分類的準確性,編輯填報的內容提要必須充分體現該書的類別。編輯往往忽視這一問題,如文學藝術類作品只填寫內容,不交待體裁、書體、畫種,使編目人員無所適從,導致數據分類差錯。
編輯不能準確提供信息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不重視這些工作,缺乏責任心,二是不了解填寫數據信息的基本知識,不會填。因此針對編輯要素,出版單位必須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1)提高對數據重要性的認識,樹立責任意識。編輯往往覺得填寫數據工作是小事情,數據的差錯不容易發現,不影響圖書的閱讀和銷售,而把填寫數據工作當作負擔,應付了事。出版單位要向編輯宣傳數據工作的重要性,要讓他們意識到數據工作同樣與圖書銷售密切相關;出版單位還應發揮總編室的監督作用,將數據質量情況作為圖書質量考核的重要方面,引導編輯重視數據工作,樹立質量觀念和責任意識。
2)業務能力培訓。新編輯上崗前,應進行有關數據工作的專門培訓,了解圖書在版編目的實施背景、目的、意義、作用及應用,掌握填寫數據工作單的規則,做到科學、規范地填寫;對于老編輯來說,也不是掌握了填寫工作單的基本規則后就可以不需要再培訓了,應定期將一些新出現的、容易出錯的問題匯集起來整理成學習材料供他們繼續學習,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
總編室是出版社管理CIP 數據的職能部門,起著重要的審核把關和培訓編輯作用,可以說,出版社CIP 數據整體質量是由總編室決定的。那么總編室應如何保證CIP 數據的準確性呢?筆者認為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遴選綜合素質較高、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CIP數據操作員。操作員的素質直接影響CIP 數據的質量,素質較低的人只會機械地將編輯提供的信息源上傳,而不管信息源的填寫情況;素質高的人則能夠敏銳地發現信息源中存在的問題,發揮把關作用。操作員不但要求素質高,最好還要由具有編輯工作經驗的人擔任,這樣不僅更能發現問題,也有利于與編輯溝通。操作員一定要具備責任心,缺乏責任心,素質再高也無濟于事。操作員上崗前還要經過專業培訓,并保持相對穩定。
2)總編室主任要發揮指導、督促、協調的作用。CIP 數據工作不僅僅是操作員個人的事,總編室主任要能承擔起相應的職責,不能放任不管。總編室主任自己首先要掌握CIP 數據的基本知識,其次要能站在更高的高度發現工作中存在的規律性問題,及時總結糾正。
3)做好數據上傳前和付印前的審核把關工作。這是確保數據準確性的關鍵環節,操作人員上傳數據前須對編輯提供的數據細心審核,查缺補漏,發現問題及時與編輯溝通,盡可能做到準確無誤后上報。編目數據付印前,操作人員要再次進行審核,防止出現隨意變更編目數據情況。
4)做好成品書CIP 數據的質量檢查工作。這項工作有利于及時發現成品書中CIP 數據的問題,查找問題出現的原因,總結教訓,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5)做好CIP 數據工作的宣傳培訓工作。總編室作為職能部門,應對編輯人員進行CIP 數據工作的宣傳和培訓,宣傳規范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強化編輯人員的質量意識,指導編輯按規則填報信息,培養編輯科學、規范填報的技能,使編輯人員能夠與總編室一道共同承擔起提高CIP 數據質量的責任。
6)與CIP 信息中心加強業務溝通和交流,保持數據的通暢和準確。
由于CIP 數據工作牽涉到編輯部和總編室等多個部門,僅僅從人的因素來提高工作質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嚴密的制度和科學的管理來予以保障,這對于數據工作質量保持長期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以筆者所在的江西高校出版社為例。江西高校出版社之所以在保障CIP 數據工作質量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正是因為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科學的流程制度。這項制度包括組織培訓、規范填報、嚴格把關、印前檢查、變更信息、資料歸檔、成書檢查、定期自查等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責任人,都是一道“防火墻”。按照這項制度,該社總編室要對數據進行三次檢查把關:上傳前要對編輯提供的信息源進行檢查,看是否有錯項漏項,是否有內容模糊、容易引起歧義的地方,并將信息源與審稿單、書稿進行核對,看三者之間是否一致;付印前要對印制編目數據的版權頁進行檢查,看上傳后有變更的地方是否按要求變更,看編目內容與版權記錄是否一致,看有無隨意更改數據的情況,看印制格式是否符合規范,版權頁只有經過總編室簽字確認后才能交付印刷;圖書出版后,要在第一時間對每種成品書的編目數據情況進行檢查,看有無質量問題,發現了問題則及時查找原因,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總之,盡管提高CIP 數據質量的工作還存在諸多困難,但筆者相信,在國家有關部門、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出版單位高度重視下,CIP數據質量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成為標準和典范。
[1]賈向春,李娜,羅曉梅.圖書在版編目數據中分類號的錯誤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