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霞
青田縣廣播電視臺,浙江麗水 323900
電視起源于近代,相較于報紙等傳統媒體來說,它發展十分迅速,可是,面對互聯網的飛躍式發展,以及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給電視專題節目帶來不小的壓力。本文從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的概念入手,再分析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歷史,在此基礎上來探討我國電視專題節目如何創新和策劃。
電視專題節目是一種非消遣娛樂性質的電視節目,節目以專題為表現形式來展開,表現內容范圍涉及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等等,類型或以人物為主,或以事件為主等等,其表現手法多種很多樣,純報道式,評論式,訪問式,以及綜合式。以專題為載體,節目更加凝練,題材范圍較集中,節目深度要求高。
縱觀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的發展歷史,根據節目內容和風格,可以分為4 個發展階段:政治宣傳階段、歌功頌德階段、迷途知返階段和紀實報道階段,下面來詳細闡述:
1958 年我國誕生第一部電視專題節目,直到文革前,這段時期是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我國第一部電視專題節目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九周年》,從這部片子可以看出這個階段電視專題節目的特點。
1)節目內容單一,報道黨的方針政策、重大政治活動等,為政治服務;
2)節目風格單一,以純報道為主;
3)節目制作者信仰堅定純粹,工作態度虔誠。
1966 年,中國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國內各個領域都陷入狂熱,電視媒體也紛紛轉投紅衛兵懷抱,直到文革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這個歷史時期是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電視專題節目帶有濃濃的政治服務色彩,主要特點有:
1)節目內容單一,表現內容為工農業生產事業和工農業領域的突出人物;
2)節目風格單一,歌功頌德,節目制作目的是激勵人們的生產熱情,以及堅定人們的政治思想;
3)鮮明的時代特征,濃烈的個 性色彩。
1978 年9 月30 日《祖國各地》的開播到1989 年《望長城》的開播是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祖國各地》標志著文革時期歌功頌德事業的終結,這檔節目介紹我國大江南北的地理風貌、人文景觀、民族風俗,制作目的是宣傳祖國風光,提升人們對祖國的認識和國家自豪感。人們從文革時期壓抑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創作熱情被激發,涌現了一大批電視專題節目,表現出鮮明的特點。節目內容的轉變。
這個階段的電視專題節目內容多樣,主要有祖國風光、政治評論、歷史文化等。
1)對祖國風光的贊頌。文革之后人們的思想獲得空前的解放,為緩解人們對政治的厭倦情緒,電視節目大肆推出介紹祖國風光這樣的地理歷史文化節目,《祖國各地》、《中國名山》、《話說長江》、《黃河》、《唐蕃古道》是其代表。
2)政治評論節目的出現。思想解放也促使知識分子投身電視節目制作領域,《長征·生命歌》、《讓歷史告訴未來》這類節目,內容高大上,格調恢弘壯闊。
3)節目內容多樣化,且從民眾需求出發。《為您服務》、《地方臺50 分鐘》、《神州風采》等欄目具有濃重的服務為民色彩,使電視的服務性得到加強。
1989 年至今是我國電視專題節目的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電視專題節目不斷推陳出新,在內容和形式等等方面都有許多突破性的創造。
這個階段以《望長城》為開端,它被譽為我國紀錄片的里程碑,它開啟了電視專題節目的形式探索。這個時期紀錄片呈井噴式發展,我國的紀錄片獲得國際認可,并成立專門協會,走向專業化。同時,該時期更加注重欄目的生活化和服務化,將關注點下移至老百姓的生活當中,風格和手法更是推陳出新,內容豐富多彩。關注民生的欄目有《東方時空》,人物專題《毛澤東》,大型紀錄片《百年中國》等。同時,個人作品不斷涌現,在記錄事實中傳遞自己的思考和創作風格,比如王海濱的《藏北人家》、孫增田的《最后的山神》等。最后,DV紀錄片這種平民化紀錄片開始興起。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電視媒體的江湖地位不斷受到挑戰,但是因電視具有互聯網無法具有的優越性,所以在觀眾眼中一直無法被取代。下面從電視專題節目這個方面出發,結合上文梳理的歷史脈絡,綜合分析如何實現電視專題節目的創新及策劃。
任何一檔節目要想出彩,獲得高收視率和市場反響,精準的受眾定位是非常關鍵的。所謂眾口難調,但是一旦找準心理需求,滿足一個群體的口味,將會掌握這個群體的收視視線,培養出固定消費群。從上文可以看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電視專題節目不是從受眾層面出發來進行設計策劃,而是以當局的角度或者編導的立意出發,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目的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中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們接觸新信息新思想的途徑越來越多,人們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思想觀念更加豐富,這就使得如果不調查受眾的心理訴求,是得不到市場認可的。所以,電視專題節目要想做出新意,獲得良好的市場效果,必須針對受眾需求來設計制作,根據年齡、性別、職業、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來定位受眾群體,細化分類,才能豐富專題節目的類型,并在各自領域牢牢抓住受眾視線。
題材選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收視率的高低,一個好的題材能引起住大部分人的興趣,直接定位受眾層。電視專題節目的策劃不僅僅要選取受眾群體喜聞樂見的題材,還要有新意,有自己的特色。在電視專題節目如此豐富多樣的今天,觀眾很容易審美疲勞,嘴巴也很刁鉆,要求創作人員在立意上要有創新。而如何創新,需要創作人員要緊跟時代脈搏,要有社會風向敏感性,對于新事物、新現象、新觀念要及時掌握,這些可以作為題材切入點,在廣泛了解的基礎上,靈感就來了,基于實際情況上的題材立意,能最大程度的滿足老百姓的心理需求,體現服務性和審美價值。
電視的黃金時段集中于18 點到22 點,這個時段是受眾觀看電視的高峰期,電視臺會將符合絕大多數口味的節目安置在這個時段播出。在電視專題節目的策劃中,這個時間段可以側重于百姓生活相關的熱點和焦點的設計制作,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面對面》等新聞類節目,節目生命十分強悍,在題材上不僅深入人心,還做到關照百姓心理,關注百姓切身利益,節目效果顯著,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以此為例旨在說明,電視專題節目需要從播放時段的角度來確立主題,切不可盲目跟風。需要注意的是,電視專題節目的靈魂是真實,這就要求在節目質量上要嚴格把關,節目要取材于現實生活,要真實地記錄事實,不能有太多的粉飾,從而體現出紀錄片的價值和意義。創新要遵照紀實這一宗旨,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電視專題節目是一個兼具傳承和創新的節目分支,要求創作者對節目的方方面面都有周全的考慮,在設計上體現新意,實現節目的價值。本文從電視專題節目的概念、歷史出發,來探究如何創新和策劃,希望能在理論上體現出參考價值。
[1]葉林潔.淺談電視專題節目的策劃與創新[J].神州(下旬刊),2013(8):12.
[2]田征.電視專題節目的策劃與創新研究[J].東方文化周刊,201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