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軍
河南省鶴壁市廣播電視臺,河南鶴壁 458030
2004 年春天,一個縣級電臺發生了一件新聞造假事件。因為有朋友參與此次造假事件,我本人對該事件比較了解。在某一天播發的錄音新聞中,播放的錄音聲音與真實自然人聲音不一致。事情發生后上級馬上追查,最后責任人講了新聞造假經過:當天在荒山上現場錄音采訪植樹造林大會戰情況,當時沒有注意到天氣不好,風太大等客觀情況。等回到單位試聽錄音,錄音效果很差,基本不能用,該新聞當天還要播出,再回去找當事人重新錄音已經來不及,怎么辦?該同志苦思冥想,想到一“妙計”。臨時找來一個同事“貍貓換太子”拿著原來錄音稿件重新在單位錄制一遍,并于當天晚上在新聞中播出。該事件發生后,責任人、當班編輯、責任人同事、臺領導等都分別受到處分。此次事件對我及我的同事震動很大。通過這條“貍貓換太子”造假新聞事件,同事普遍受到了教育,全臺震動,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是掛在墻上,也不是掛在嘴上,“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必須絕對真實,容不得馬虎。新聞人一定要把新聞的真實性作為生命,新聞一定要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新聞一旦失實,它的生命也就終止。
1)證實確有其事,不道聽途說,不籌劃、不制造新聞事實。新聞必須先有其事、再作報道,記者要盡量直接觀察、現場采訪,找到當事人采訪,運用書證、物證或者關鍵目擊者來確認新聞事實,不斷接近真相。與此相反,捏造事實、無中生有、夸大事實、故意虛構,都是炮制虛假新聞的惡劣手段,需要深刻批判和嚴厲懲處。
2)確保“五個w”等事實要素齊全,盡量核實以及保證所引用材料或者觀點均有確切的消息來源。一般情況下,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對不同類型的消息來源要有可信度的評估,并優先選擇可信度比較高的消息源;要在報道中說明消息來源,在承諾保證匿名消息源的時候要判斷和質問一下消息源的動機;要盡可能地通過多方消息源的查證,來檢驗消息源提供信息的準確性。
3)對新聞報道中涉及的關鍵事實和數據,堅持“核實、核實、再核實”的生產機制和報道責任。
核實是保證新聞報道準確性和真實性的最佳方式,疏于核實則是新聞報道不夠準確或者失事的主要原因。常規報道中,記者要對經濟增長、財務數據、時間、地點等關鍵信息進行必要核實,對報道中援引的“驚人之語”用重聽錄音或者找當事人求證的方式進行核實。調查性報道或者批評性報道中,記者更要對關鍵證據、關鍵消息源進行反復核實,以避免事實出錯,給監督對象造成巨大損失。
核實新聞事實的方法有很多,關鍵在于找到核心當事人、到達核心現場、拿到核心材料。
1)到達核心現場、核實新聞來源及基本事實。
通過記者或者新聞熱線、微博等渠道獲取新聞來源后,記者一般要在第一時間趕到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深入細致地進行采訪,仔細觀察各方反應,注意傾聽不同意見。比如,進行人物采訪時,記者要聽取多方人士對新聞人物的看法,避免偏聽偏信;進行會議報道時,要聽完會議全程、把握會議主旨,避免斷章取義。
2)多方求證,核實“五個w”等新聞基本要素。
采訪活動進行活動中,記者要與認真核對采訪對象的姓名、職務等關鍵要素,避免張冠李戴。另外,要根據采訪中出現矛盾或者沖突的情況,向多方消息源進行求證、比對和核實。記者要想盡辦法到新聞現場采訪,尋找新聞當事人,重要的事實、數據要向權威部門求證、向知情者求證,沒有充分的求證過程、未取得足夠的證據材料,則堅決不作報道。
3)查找權威資料,核實報道中的關鍵事實。
對于新聞報道中的關鍵事實,記者必須找到權威的資料來源,進行反復、仔細的核實。如果時間緊迫來不及核實,記者也可以在報道上做出標記,請編輯幫忙核實。報道中避免出現不確定的詞匯,如“可能”、“也許”往往會引起敘述的偏差,模棱兩可,引起歧義,此外還要特別對離奇的內容或反常的觀點進行再三核實。
4)審慎使用網絡消息源,對網上傳播的消息核實后再報道。
互聯網對記者的采訪報道活動提供了大量便利。如獲取消息來源、查找新聞背景、尋找知情人士、擴大傳播效果等,但同時也給新聞報道帶來了巨大的風險。記者在互聯網上進行調查或使用網站上的材料時,要特別謹慎,尤其要注意避免被謠言所誤導,被詐騙網站所欺騙,被看上去很可靠的材料所蒙蔽。記者必須核查網上獲取的信息、事實和文件,時刻保持警惕意識——網絡上那些即便看起來令人信服的材料和圖片也可能是徒有其表、漏洞百出。
新聞工作是嚴肅的、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是對社會負責、對受眾負責的工作,每一篇新聞報道都要嚴肅、嚴格、嚴密,在事實上不能錯一點。有時錯一個字、一個標點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要一字不茍,一絲不茍,謹慎細心。無論是批評稿還是表揚稿,都是如此。
有些報道通常犯偏頗的毛病,或者是把多鐘因素歸結為一種因素,以體現“宣傳意圖”;或者是強調一個方面,否定另一個方面,以體現“觀點鮮明”。有些報道通常犯追求“完美”的毛病,“善意”拔高,動輒就把采訪對象奉承為“德藝雙馨”“藝術家”等等頭銜,這些說法不是不可以用,但是,一定要恰如其分。
5 月23 日,廣西某電視頻道公益節目“第一書記”播出了勵志孩子楊六斤的故事,報道稱其每個星期從堂哥那里領10 元生活費兼零花錢。他的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饑,還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6 月27 日,《南方都市報》刊發記者實地探訪廣西后的報道《楊六斤身世堪憐但并非節目中那般孤苦無助》,指出了報道的失實之處。
新聞報道要多留個心眼,不能偏聽偏信,要多問一個為什么,這樣的報道才更易接近事實,不被個別現象和個別人的話所蒙蔽。2014 年4 月8 日,國內部分紙媒以及權威媒體網站,以“網傳”為依據,轉發了香港媒體的報道,稱一個追債網頁上傳了一張“郭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 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 億元款項至今還沒有清還。2014 年7 月9 日,8月4 日央視新聞頻道《起底“網絡紅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門欠2.6 億賭債”是炒作。警方查明,這純粹是一條虛假新聞。這篇并非媒體采訪的報道,以訛傳訛,有意無意在欺騙受眾的同時也娛樂了自己。
新聞隊伍中不乏搞不清新聞與文學界限的人,經常在報道中“大膽假設”“合理想象”,尤其善于心理和現場描寫,讀之“引人入勝”,但這卻是極不嚴肅的報道。新聞可以選擇典型,但卻不能象文學那樣去創造典型、塑造典型,不能象文學那樣虛構情節。新聞報道的典型、情節,必須是客觀存在的。
常常有個別單位的領導喜愛吹、愛做表面文章,為了樹標兵、出風頭,帶頭說假話,新聞記者就應當堅持真理,堅持新聞報道的獨立性,而不是曲意逢迎。但有些記者、編輯不能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為了自己的私利歪曲事實。“忠于事實,才能忠于真理”,新聞記者應銘刻于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1]郭康麗.請珍惜新聞報道的生命[J].新聞采編,1997(1).
[2]劉承軍.抓典型“四忌”[J].冶金政工研究,1997(2).
[3]田睿.新聞寫作中的形象描寫[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1).
[4]別前鴻.數據的準確度事關媒體公信力——以引江濟漢工程應急通水報道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