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纮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 北京 102249)
中國自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獨生子女將近1億”。如今處于現代社會的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物質豐富,大眾流行文化、信息技術和和電子媒體發達的時代。社會變遷和轉型期的矛盾困惑,無不反映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對成長中的一代獨生子女們產生了復雜的影響,給新時期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帶來全新的挑戰。
獨生子女大學生是近年來高校中形成的一個新的群體,從國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20多年來,獨生子女的比例正逐年增長。由于他們與非獨生子女在家庭環境、教育條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也表現出了特有的心理特點,這些都不利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如何根據獨生子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舉措,培養其良好的素質,是目前高校必須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與非獨生子女家庭不同,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不會受到兄弟姐妹的影響,他們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就是家長。所以,家長教育素質的欠佳也直接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水準,乃至使家庭教育出現種種失誤。
1.1.1 家長缺乏宏遠的現代化意識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教育的發展必須有正確的方向。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只有樹立宏遠的現代化意識,才能使家庭教育與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相契合。但我們的家長卻恰恰缺乏這種戰略眼光,將家庭教育目標集中定位于抓孩子課本知識的學習上,而忽略了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結果只能使孩子成為未來竟爭社會的低能兒。這是當今家庭教育走向誤區的原因之一。
1.1.2 家長缺乏科學的求索精神
在教育獨生子女的過程中,理想的方式是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即給孩子自我發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交談。當然,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上還應因人因地設定。其總的思路是要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培養綜合素質。但是,一種適宜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總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行進多次總結求索出來的。家長只有具備這種求索精神,才有可能為孩子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實際上,若家長能不斷地進行觀察和反省,經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粗放型和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會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的諸多不當之處,進而尋找科學的教育方式。可以說,家庭教育出現失誤是和家長缺乏科學的求索精神有關的。
1.1.3 家長缺乏積極的“充電”行為
家長教育知識的欠缺最主要的是因自身不去積極的進行“充電”。一個人的知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掌握知識的途徑是學習。尤其是關于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多數人沒有在校系統學習過,這就需要在結婚前后進行補課。補課的途徑可以是買來相關的書籍自學,也可以去社會上辦的家長學校去學習等。但家長若止步于此,難免會使家度教育成為一種主觀意愿的施加,出現違反孩子身心健康的現象。
獨生子女的教育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獨生子女家庭的特珠性勢必增加了家庭教育失誤的可能性。
其一,教育獨生子女。家長無經驗可循。與非獨生子女家庭不同,獨生子女的家長面對“只生一個”的現實,不可能積累家庭教育的經驗,輕車熟路地去教育孩子。他們只能一切從頭開始,失誤也在所難免。
其二,獨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環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獨生子女在家庭基本三角中具有結構要素不可缺少性、角色不可替代性和性別不可選擇性。這就決定了獨生子女在父母心中的特殊地位。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增加了家長高期望心理下的對孩子的加壓行為和溺愛心理下的對孩子的縱容行為等一系列不當教育行為的產生。
多年來,我國的學校教育機制實際上一直是應試教育體制。在此體制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片面追求高分數,形成了一切圍繞分數轉的局面。其結果就是扼殺了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個性和創造潛質,降低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學校教育環境的偏差直接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家長們順應了學校的教育走向,把家庭教育也濃縮于升學、考試、分數的指揮棒下,把“家庭教育”定格于“家庭學習”的層面上。即把圍繞著學校教育抓孩子的學習,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職責的首位,放棄了對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勞動習慣的培養,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誤區。這不能不從學校教育環境的偏差加以追究。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幾年,學校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呼聲日高一日,其實際舉措也每有所聞,這就為家庭教育走出誤區提供了現實的參照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世界已進入開放時代、信息時代。中國也進入了經濟建設為中心新的歷史時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和教師的文化修養,道德個性、行為習慣,家庭和學校的生活環境等,無不對當代獨生子女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和學校應隨著大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重新認識自己的教育對象,及時調整教育方法,使得高等教育適應他們的成長需求。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和終身教師,其作用至關重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家長素質較高,往往可以采用較為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思想,有較為主動教育子女的自覺性,選擇較為恰當的教育方法,運用較高的教育藝術,妥善解決和處理教育孩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另外,高素質家長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對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每個人一生的成長應該獨立經歷和面對很多風雨和挫折。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有所作為且能獨立面對紛雜社會的人。如果家長們永遠讓孩子躲藏在家長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像雄鷹一樣搏擊藍天。所以家長們應該懂得孩子是什么樣的種子,就應該讓它長成什么樣子。家長們不能強迫孩子個個長成參天大樹,也不能將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應該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樹木才符合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一樣。
新時期家長的角色要由對孩子遮風避雨的保護角色改變為培育孩子的輔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長們自己現有的知識、能力、家庭環境成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讓孩子們在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發展、快樂地健康成長。家長要放手讓孩子獨立面對社會,融入社會;要努力讓他們參與家庭活動,使他們感覺是家中平等的一份子。家長還可積極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演講合唱等文體活動等,使他們在活動中鍛煉成長。
綜合性素質高、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在21世紀將倍受歡迎。任何一種只注重側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會、時代發展相違背的。對當代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教育,首要任務就是對他們進行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教育,即“學會做人”的教育,使之將來能夠更好地去適應社會。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學問,也難以成才。因此我們應該在重視開發智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大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如愛心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勞動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會獨生子女大學生們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競爭,要將關注他們的分數轉到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上來,讓他們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變革中的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高等教育內容的更新。這要求家長和學校在弘揚傳統道德精華的基礎上,更要關注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品質的培育。如競爭意識、進取意識、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等;同時家長和學校要指導獨生子女大學生通過接觸社會、通過各類傳媒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領悟傳統道德的精華,學習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會道德規范,以提高其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的能力。
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因為純粹的物質生活的優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質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會使孩子以為美好生活得來輕而易舉,易喪失對未來的追求和人生奮斗目標的斗志;同時過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終飽思淫,可能養成浪費的習慣,丟掉勤儉節約的美德,造成空虛狀態。青少年兒童時期是獨生子女的一生中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要關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興趣因勢利導。家長要經常關心孩子的思想動態,愛孩子并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揚長避短,認真思考、分析、處理現代社會給孩子帶來的困惑及錯誤理想觀,幫助孩子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如何與人競爭與交往。在不傷害孩子心靈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們多鍛煉自己的意志,教導孩子學會關心、愛護他人。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他們大多心胸開闊,性格開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難嚇倒,不至于因為一些打擊做出過極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1)政府部門應通過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加大宣傳力度,牢牢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幫助獨生子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2)相關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主管機構,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信息技術手段,舉辦“家長學校”、“好家長經驗交流會”、“獨生子女大學生家庭教育培訓班”等,幫助其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技能,指導家長為子女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3)各種社會團體還可以通過開展“義務家教”、“捐資助殘”等系列奉獻愛心活動,讓獨生子女大學生真正從心靈深處去懂得感恩和關愛他人,提高他們服務社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更進一步地增強社會責任感。
總之,獨生子女將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一支主力軍。高校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為使獨生子女大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必須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對獨生子女大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和引導,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與能力,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
[1]李豐收.天才少年成功之路[J].
[2]周艷.獨生子女教育[J].
[3]劉穎.對獨生子女為主要群體的體育教育探討[J].
[4]劉云鳳.談小學的獨生子女教育問題[J].
[5]沈文.獨生子女現象和家庭教育[J].
[6]韓立娟,徐東蕓.獨生子女學生人格教育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