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崇 王喜春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民族高等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殊性。大學生公益實踐是一項高尚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2013 年12 月5 日,在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20 周年暨第二十八個國際志愿者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本禹志愿服務隊”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勉勵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民族院校的各民族大學生具有思想意識多元化、精神需求多樣化等特點,因此民族院校大學生公益實踐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在核心價值觀培養、民族團結教育等方面還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民族院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于我國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而這些地區多數是黨的政治基礎相對薄弱、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后、而社會矛盾又相對突出的地區。這就注定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艱巨性和形式多樣性,而大學生公益實踐恰恰可以成為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載體。眾多公益活動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實踐教育方式,能夠讓各民族的大學生切身體會到思想政治理論與社會實踐的關系,有效發揮了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公益實踐引導大學生關注多種多樣的社會群體,通過親身體驗,大學生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抽象與生動活潑的實踐應用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90 后”大學生的成長一直處于社會的轉型期和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他們的價值觀具有功利化、實用化趨勢,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引導,大學生公益實踐就是實現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公益活動大多與我們的時代發展緊緊相扣,大學生通過公益活動、志愿服務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尊重和感激,充分體驗了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感和社會歸屬感。馬斯洛在其《人本哲學》中認為,具備自我實現功能的個人,往往具備感悟、接受、自我超越、社會情感、愛、尊重、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等特點。因此積極參加公益實踐的大學生會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長此以往,這些自我價值的實現會讓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深刻領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及“環境”或“生態”字眼的地方高達45 處,“建設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個宏偉目標。“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從建設美麗家鄉做起,來自56 個民族的各方學子談起自己的家鄉,總是歡欣鼓舞、眼含柔情的樣子,然而工業化過程中GDP 快速增長的代價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筆者所帶的環境專業學生很多是大連市環保志愿者協會成員,通過參加海岸線垃圾清理、紀念世界環境日、清除有害外來物種刺果瓜、旅順老鐵山護鳥、濕地保護等活動,各民族大學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著、改變著周圍的環境,踐行“美麗中國”。誠然,大學生開展環保公益活動更多的是發出一種聲音,發出一種力量;讓這個世界感受到年輕人的聲音,聽到年輕人的反思,讓環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存。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身心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高等院校面臨的重大課題,而大學生公益實踐就是很好的渠道之一。不同專業、不同民族的一群大學生聚在一起進行公益實踐,與人為善、平等尊重,真實體驗了自主感,充實而快樂的同時也使自己的溝通、組織、協調、管理、抗壓、合作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為今后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大學生公益實踐以其活動的主體性、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參與的實踐性,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大學生能否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直接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社會是無字之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教育資源,大學生公益實踐給了大學生提前和社會進行親密接觸的機會。在與不同層面、不同類型人的交流、活動中,使得大學生對國情、民情有了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學會了處理人與人、人與集體的關系,鍛煉了意志力,激發了自己的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公益實踐是他們施展才華的重要平臺,能夠有效增強大學生為國家和民族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已經成為大學校園里亮麗的風景線,大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具有自愿性、社會性、利他性、學習性以及多方聯動性等多種特點,其中利他性和學習性是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最為根本的屬性特點。社會公益實踐可以把大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整體繁榮緊密聯系起來,進入社會,回饋社會,通過兩者的有效互動而相得益彰。
馬克思認為“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是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者批判者”。每個大學生都喜歡自由和自主,可是雙向自由選擇的就業環境也讓他們認識到,必須通過課內、課外的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于是,公益實踐、社會服務是當代大學生將社會認知、社會責任和社會適應三者有機統一的有效而重要的途徑,是當代大學生銜接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統一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重要載體。
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是自愿的,他們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空閑時間從事有意義的事情,學校應予以充分的支持和權利保障。這些公益活動通常是學校社團或者社會相關單位組織的,大學生會自行參加,有時還需自擔費用,因此,大學生在進行公益實踐時的安全、資金以及相關的服務證明都需要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機制進行保障,我們國家在這方面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學習。
大學生進行公益實踐等社會服務工作應納入教學系統認證,對其學分進行認定,這對于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院校來說非常必要。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很多大學生在計算機、英語等方面跟上大學課程很困難,是否能夠在降低要求的同時允許他們用公益實踐等第二課堂的參與學習來補充,這是民族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急需考慮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是本著“我奉獻,我快樂”的目標,但為了公益實踐、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或是社會上的相關組織還是應該給予物質、精神等方面的補償。物質方面進行適度補償,至少保證大學生不用自掏腰包,這會讓家庭貧困的民族大學生沒有經濟方面的負擔而更加快樂的投入到公益實踐。精神方面的補償主要是通過表彰、宣傳等方式,讓大學生在公益活動中感受服務的價值、產生服務的自豪感。對大學生自身發展補償主要是為大學生志愿服務者提供定期、定量的培訓交流活動,提升專業技能,提高服務層次,鍛煉實踐能力,開闊眼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人脈資源,培養組織、領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為其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于一個容納各民族莘莘學子的民族高等院校來說,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和諧校園環境是尤為重要的,而校園公益活動的大力宣傳、“助人和自助”公益文化的建設就是很好的途徑。在和諧校園的建設過程中弘揚公益文化,培養大學生的公益意識,能夠提高各民族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公民意識,是大學生認同、塑造、傳承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民族院校應鼓勵各民族的大學生通過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采取倡導性的措施或政策推動大學生進行社會公益實踐,如社區服務、保護環境等,積極滿足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良好意愿,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對于學生參加活動,時間上應給予保障,不在周末安排課程、講座等內容。
以上是筆者對民族院校大學生公益實踐的一些思考,推動社會公益的發展,讓每個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不僅實現了自我價值,同時也可以讓社會更美好,“美麗中國”的夢想不再遙遠。當然,這條路仍然任重道遠。
[1]葛瑩,王亞亞.志愿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設中的作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4(7):51-52.
[2]李禮.和諧視閾下高校志愿者文化培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9:189-190.
[3]劉奇.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6:41-42.
[4]畢麗娜,李忠華.志愿者活動在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中的作用[J].人們論壇,2014,2:169-171.
[5]鐘一彪.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探討[J].當代青年研究,2013(1):121-124.
[6]陳曉梅,郭燕鋒,楊利江.大學生社會服務的動機和行為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1:175-177.
[7]李曉軍,王宏.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公益性、利益補償及其相互關系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3,3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