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進云
(濟南職業學院機械制造系,山東 濟南 250103)
記者以報道新鮮事物為天職,新鮮事物的“新”不單指時間上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而且也指內容上新穎獨特。這就要求學生記者對事物要有興趣,有了興趣,才會有極大的熱情去打破沙鍋問到底,才會挖掘出好的新聞來。新聞以新見長,以快取勝。在有效的時間里寫出好的新聞,記者應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有了強烈的競爭意識,我們才能寫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報道來。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記者必須具備以下五項基本能力。
這對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事關高校和諧和社會穩定大局,所以大學生記者應該必須具備政治判斷力,以政治家眼光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堅定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發展大局。
作為一個大學生記者對周圍的事物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大學生活不是社會生活,大學與社會相比,大學環境相對而言較為簡單平靜,所以這就要求大學生記者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細微的不一樣,并對其仔細觀察進行總結提煉,成為能夠反映一定問題的新聞素材,使讀者們有所感觸。
作為一名大學生記者,一定要善于和別人相處,有親和力,于此同時還要能和他人良好溝通。所謂的溝通包含兩點,一是要與新聞的當事人溝通,了解新聞細節,從中摸索和提煉一定得新聞價值。二是平時也要在與人交流溝通中發現新聞點,從中積累新聞資料,豐富自己的語言素材,也為以后的新聞趣事打下一定得基礎。
我們在整理資料素材編寫新聞的過程中就是在考驗記者們的寫作功底的過程。新聞撰寫不僅要表達出事情的經過,而且還有要有一定的得體恰當的言論來描述,只有這樣才能客觀的敘述情況和自己的觀點。不過這種寫作功底并不是天生的,所以大學生記者們可以通過多看、多學、多練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
作為大學生記者,首先是一個大學生,學習是我們本職工作,因此我們的學業依舊是最重要的。所有的采訪編寫任務都要在課余時間完成,因此我們大學生記者如何做好時間的規劃,在學習和采訪中找到合理的平衡點也就尤為重要。
當代的大學生記者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記者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大學生記者自身來講,不畏常規,敢于超越,增強創新意識。創新不是一種簡單的“包裝”,它體現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能力,需要各種基礎能力為保障,要真正地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一個人的創新意識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增強,但是一個人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真正做好基礎研究工作,為創新做好準備,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腳踏實地地學好知識,掌握真才實學,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構建健全合理的知識體系。我認為要培養優秀大學生記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在當今社會各種思潮沖突融合的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工作,現代社會正步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大學校園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其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道德風尚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同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也在一定范圍內滋長蔓延。而作為輿論的傳播者就更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敏感性,傳播更多的正能量。
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是新聞記者不可或缺的兩項基本要求。1978 年,鄧小平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事實求是,團結一致向錢看》的報道并指出了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現實一致,使主觀和客觀相互一致,就是事實求是。真實性作為報道的主要特點之一,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實事求是,新聞采訪、文章撰寫、刊發都要遵循實事求是的理念。因此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記者除了有較高的政治敏感性以外,必須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說假話,尊崇事實。
一條好的新聞,從新聞點發掘,前期策劃,到采訪搜集素材,借鑒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思維學、傳播學和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論述了交際學與口才學的基本原理與主要規律。再到最后的寫作都對大學生記者的文化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能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空話與套話,同時還要注意語言精練,表現手法豐富,帶給閱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這就要求大學生記者盡量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以便適應記者工作的需要。
盡管在大學生記者的培養上,指導老師不過是在采訪、寫作稿件、編輯排版、校對等事項中對他們進行指導。但是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思想情況,關心他們的進步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辦法是專門的指導老師要和具體了解情況的大學生記者的輔導員加強聯合和溝通,對學生記者學習生活情況多做了解,共同努力做好學生的培養、鍛煉工作。
(1)獎勵方面:大通社的成員每年在校報上發表的作品,按體裁計分。
(2)懲罰方面:活動(采訪、例會、值班和其他活動)。
制訂后,先集體討論,也是一個宣傳和讓全員接受的過程。同時要設立監督核查機制。制訂后就必須嚴格按規定執行,不可以講私情,長此以往才能形成好的風氣。
建議學校設立相關的條款如建立以發稿量和發稿質量綜合評判為主的獎勵機制。鼓勵大學生記者多發稿,對于達不到發稿數量和質量要求的學生采取相關措施作出勸退警告等處理措施。設立最佳記者或者最佳新聞稿獎項,對那些勤于編寫新聞的學生進行獎勵。
一般來說,大學生記者來源于學生,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往往是最有價值的一線素材,他們通過大量的真實,典型的事例來進行新聞宣傳,對廣大師生的影響和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因為他們的報道和宣傳更容易被師生接受。建設和培養可靠、業務能力強的大學生記者團隊伍,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服務于高校校報工作對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質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構建和諧校園將起到積極作用。
堅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校報創建校園文化的方向。在高等院校組織記者團的初衷,是為了方便自己學校新聞的采集,文字編寫,校報的出版等。但是由于高校記者團這一平臺在大學生記者的鍛煉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自我鍛煉,自我提高的一個重要平臺。指導老師的嚴格組織和計劃使記者團也成為了培育大學生記者不可或缺的組織平臺:
(1)可以經常組織時時采訪以及新聞信息采集,增加大學生記者與人的交往機會。
(2)多參與新聞的文案編輯與后期制作等工作。
(3)多與相關媒體聯系,為大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