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附屬高級技術學校,中國 天津300000)
教師專業化通常被用來指稱一個半專業性職業不斷地滿足一個完全專業性職業的標準的過程。各國教師專業化發展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如美國,,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起步較晚,跟其它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我國的教師培養長期以來強調專業學科知識的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近年來,教師專業化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也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生產、建設、管理的一線技能型人才,以學生就業為目的,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懂理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另外,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也是很大的問題,所以,職業院校教師面臨更多的挑戰,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有其特殊性。
職業院校經過長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很多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依托當地經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除了全日制,還有短期培訓、校企合作等新的辦學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職業教育要發展,必須要有符合職業教育要求、適應發展形勢的教師隊伍,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往往是學歷、論文、課時、班主任、職稱英語等硬性指標,使得教師為了完成指標進行學習、進修,很少進行專業技術的培訓,使得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弱,與社會脫節較嚴重,導致了理論知識不深操作能力也不強的尷尬局面。
職業教育面向就業,對理論知識的要求應該是夠用就好,以滿足理解基本原理為目的,而現在職業院校的教學多數還是在講理論,與實際脫節。
由于職業院校教師多來源于高校,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但一般都沒有工作背景和實際操作經驗,合理的知識結構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尤其是職業院校教師,比如計算機教師,不管是教編程、圖像處理、還是計算機維修,都要求教師有實際的操作經驗,除了理論知識,還要找我一些人文、藝術以及一些交叉知識。
現在很多學校也會提供一些培訓,如專家講座、入企實踐、交流學習等方式,但由于時間、形式、教師自身重視不足等原因,培訓效果與預期有較大差距。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涌現,教師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原有的知識很快老化,教師要不斷學習以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滿足教學的要求。
職業院校教師普遍感到有很大的工作壓力,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換代加速,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工作時間以外,還要進行備課、批改作業除了教學的壓力,還有班主任、學生管理甚至招生的壓力,對于職業院校,傳授知識只是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學生多是所謂的問題生,個體差異大,管理難度大,家長和社會的期望又很大,很多老師感到身心疲憊對工作悲觀、冷漠,產生了職業倦怠等問題,對工作沒有熱情,得過且過,充滿消極情緒,有時會將情緒帶到工作中,影響教學效果,形成惡性循環,產生不良的影響。
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性別
差異,年齡差異等,對于職業院校,上世紀末,學習好的學生才能考入考入中專等職業院校,隨著經濟發展和我國的教育改革,職業院校逐漸沒落了,很多學校生源都出現了問題,甚至出現了學校倒閉的現象,雖然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但還是有很多學校舉步維艱,自己千方百計找生源,找出路,很多職業學校教師都背著招生任務,加上很多人對職業院校還帶著有色眼鏡,職業院校教師的壓力、心態可想而知,職業院校的職業倦怠現象是比較普遍的,這種現象的成因是多方的,包括職業院校教師自身、學校、社會、學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但與其他職業相比,教師的認可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職業院校教師,職業教育在教育行業的地位比較低,職業院校的社會地位、聲譽、經濟收入等也都不高,職業院校教師的流失率也是比較高的。
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關鍵因素在于自身,教師由于教育背景、經歷、性格、生活變故等千差萬別,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對自身的準確定位和認識,擺正心態,自我調節。
職業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大,使得教師產生焦慮、壓抑情緒,引發心理健康問題,是教師進入亞健康狀態,工作情緒低落,嚴重影響工作質量,學校社會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措施給教師心理減壓,另外,教師自身也要保持豁達樂觀的工作態度,樹立積極的心態,對學生充滿愛心,將教育作為一項事業來做,培養融洽的同事關系,工作中銳意進取,有創新意識,自我剖析反思,系統地規劃職業生涯,使工作更充實,用積極的心態直面各種挑戰。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包括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在職提升等過程,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學校在不同時期給與相應的支持和協助。新教師剛剛入職時,由于剛剛進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剛剛開始身份的轉變,對工作充滿熱情,當工作一段時間后,遇到一些挫折和問題后,會產生一些焦慮、疑惑,甚至無所適從,感受到壓力,信心受到打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新教師感到失落,這一時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為了緩解這種情緒的蔓延,學校要給以必要的疏導,減輕心理負擔,給教師培訓機會,向老教師學習經驗,逐步建立信心,有效地方式是開展入職培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分散教師的注意力,緩解壓力。
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之余,也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組織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業余活動,創造條件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充分發揮工會作用,調動教師積極性,豐富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消除職業倦怠,對職業心理產生積極影響。
我國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隨著經濟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更應該重視教育,培養“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通過立法等手段提升教師的待遇和地位,讓教師有榮譽感,珍惜自己的職業。全社會都對教師有很高的期待,但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開展教育活動,尤其是職業院校,教師的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和社會的理解,不能叫所有問題都推給老師,單方面通過教師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職業院校的評價體系涉及到職稱、職務、薪資、福利等切身利益,學校應以提升教師積極性為出發點,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克服職業倦怠,而不是以調控為目的,此評價體系應該是公平的、動態的,好的評價體系會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有利于改善教師的績效,使得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擁有持續的活力,評價和報酬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年齡、職稱差異,給年輕人更多的鼓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避免產生職業倦怠。
近些年,正是我國職業教育大發展時期,職業院校的教師專業化發展也受到廣泛的重視,由于職業院校的特殊性,職業院校教師普遍感覺壓力大,職業倦怠現象普遍,如何避免或消除職業倦怠是廣大職業院校和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只有消除職業倦怠才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1]史楓,白斌.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能力發展中的問題與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17).
[2]王冬敏.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與解決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陳明昆.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概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2).
[4]王玨.教師職業倦怠形成過程的訪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5]陳衍.對高職教師職業倦怠與應對方式關系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