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國軍 謝艷軍 邱浩群
(南華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目前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以進口為主,自主知識產權量極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不能依賴于低水平的產業。我國的長遠發展必須要推動產業的升級,走創新型可持續發展道路[1],這都需要一批工程實踐,復合型、應用型的高層次人才的支撐。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正式在我國設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審議通過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2],由此工程碩士應運而生,2009年開始招收以應屆生為主的全日制工程碩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進一步擴大了工程碩士的規模。然而,我國理工科院校培養的工程碩士的質量與產業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面向產業需求的工程碩士培養改革變得尤為重要。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一種專業學位,它與工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側重于工程應用[3]。通過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探索,發現其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脫軌。通過走訪發現,同學們普遍認為目前的課程實用性不強,一些課程安排的學分課時不合理。如某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要求所修學分為32學分,其中英語有6學分200課時,學時占總學時的32.5%。教學形式單一,主要是老師講授式教學,缺乏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專業課的實用性不高,課程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超前性,并不能滿足產業界的實際需要。
實習實踐活動偏少不能滿足實際要求。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要求必須進行實習實踐,工程碩士培養過程要求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實習[1]。但由于各種原因,一些院校缺乏相應的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實踐設備陳舊落后。雖然學校組織了形式各異的實習實踐活動,但在效果的評估環節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多數學校采用實習報告作為評估的結果,多數流于形式,社會認可度低。
雙導師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數學校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中采用雙導師制。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一些學校的雙導師制存在種種問題。校外導師需要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師,導致一些學校在此方面師資力量薄弱。師資好的學校存在校內外導師間溝通不夠,無具體的操作辦法等原因也導致雙導師制停留在形式的層面,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般培養單位學位授予方式采用單一地學位論文形式,一般要求達到修完指定學分的課程、通過碩士學位英語考試、發表一定數量質量的論文、完成畢業論文并通過答辯等條件。其中發表論文及完成學位論文一般要耗費學生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致使工程碩士過多的精力花在學術研究上。此外,由于學生是迫于畢業壓力發表論文,致使論文質量不高、實用性低,與產業需求脫軌。
所謂經濟區域聯合培養是指經濟區域內的研究生培養單位與產業界利用各自的優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聯合培養工程碩士的培養模式。經濟區域是指位于具有豐富資源和優越交通條件的經濟核心區內的某一城市為中心,通過交通渠道不斷向四周擴展其貿易范圍,在以它為中心連接周圍各級市場所組成的市場網絡的長期結合下形成的。經濟區域內產業體系完整、聯系性強。眾所周知,教育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適應”一詞的含義既包括“為之服務”,也包括“受其制約”[4]。經濟區域恰好就成為了社會經濟的外延。
目前我國有環勃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咸經濟區、武漢經濟區、長株潭經濟區等國家級經濟區域,其他低層次的經濟區域也在加速形成、成長中。我國幅員遼闊,各區域發展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也導致了每個經濟區域都具有著各自不同的產業特色。各個經濟區域的產業特色的保持、發展與創新都需要大量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層次人才。研究生的招生計劃和大學生的不同,沒有區域限制,其選擇院校是考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職業規劃選擇的結果。所以研究生的生源呈現出區域集中地趨勢,畢業后的人才流失率遠遠小于本科生,與經濟區域產業需要相結合的工程碩士正是所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層次人才。
但目前全日制的工程碩士課程設置不能滿足產業的需求,需優化課程設置與產業需求接軌。縮減政治類課時,改變政治類的授課模式和考核模式。由于同學們從初中到大學一直進行課程式的授課模式,導致政治類課程重復度高,學生上課積極性、互動性差,上課90%以上的學生沒有聽講。所以政治課程可以改為與政治相關的時事話題式講座的授課模式,以減少課程知識的重復性、增加師生的互動性,采取課堂小作業的考核方式。公共英語課時普遍偏高,缺少專業英語課程。應減少傳統公共英語課程,更加注重研究生英語的實用性,加強學生英文閱讀寫作能力的訓練。讓企事業單位的校外導師參與培養計劃的制定,使專業課的實用性更強、更能滿足產業需求。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產業升級,走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的道路對工程碩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各個培養單位自己的力量難以培養出符合產業需求的工程碩士。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各個培養單位間的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在各個經濟區域內資源配置基本平衡。所以經濟區域內各個培養單位利用各自的學科優勢聯合培養,以便解決各培養單位個別學科師資力量緊缺的問題。產業界存在著大量的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工程技術人員,他們長期從事各自行業的產生活動,對當前的產業需求和發展趨勢有著準確的判斷。培養單位與產業界的聯合培養便可解決優秀校外副導師緊缺的這一現狀。
由于全日制工程碩士大部分來自于應屆大學生缺乏對目前產業需要的認識和實踐經驗,需要大量的實習實踐。各個培養單位基本是事業單位,面向產業的實習實踐活動緊缺。而產業界的企業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發現很多的技術性難題,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高水平試驗設施致使研發創新能力差,致使短期內無法解決。經濟區域聯合培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域內各種資源,產業界可以利用各個高校的研發能力解決現有的技術難題,高校等培養單位可以利用企業的橫向課題為工程碩士培養提供實習實踐平臺。
在研究生培養單位與產業界的聯合培養的方面上一些高校已經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學院在適合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企業特點、企業副導師的選擇、學生課題的選擇與培養過程的監督、培養年限、如何鑒定學生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問題、學生安全等九方面作出了經驗總結[5]。
經濟區域聯合培養涉及眾多高校及企事業單位,在規章制度、短期目標、價值觀念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經濟區域聯合培養委員會在調解利益沖突、資源的合理分配、培養聯合體的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經濟區域聯合培養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其質量評價應該面向產業、面向社會,建立開放式的質量保障體系。開放式的質量評估可以吸引社會中介組織參與教育的監督與決策,發動社會各界參與評估的積極性,更好體現當前及未來的產業需求。經濟區域聯合培養體應積極參與國際認證,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質量評估機制并根據國情本土化。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學位授予條件應多樣化。多數院校把發表一定數量質量的論文作為學位授予條硬性指標,消耗了多數學生過多的時間、精力。全日制工程碩士屬于應用型人才,不應把過多的精力花在學術研究上。院校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的性質制定多樣化、開放化的要求。如發明專利、設計、實習報告、論文、獲取職業資格認證等。全日制工程碩士的質量保障不應是一個靜態過程,應是一個通過不斷的實時反饋對培養體系進行改進和完善的動態過程[6]。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產業升級,走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型的道路,對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的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長。本文針對目前培養模式培養工程碩士與產業需求“不對口”的現狀,從課程設置、實習實踐、師資力量等方面找出一些原因并提出經濟區域聯合培養作為措施。經濟區域聯合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與時俱進。經濟區域聯合培養可以使區域經濟和工程碩士教育實現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1]李智.我國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2]賀明楊.面向產業需求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研究——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例[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
[3]徐慧.產學研相結合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探索[J].今日科苑,2009(7):165.
[4]袁本濤,王傳毅.省域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爭鳴與辨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杜建軍.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辦學實踐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啟迪[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6]呂璞,陶玉萍.全日制工程碩士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