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金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經濟與貿易系,廣東 廣州 510520)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需求的增長,西方國家教育市場化的改革的影響,各類民辦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民辦教育機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而民辦教育泛濫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創立目的不明確,師資隊伍不穩定,盲目擴大招生規模,追求經濟利益等,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國教育體制的發展,民辦高校的學生生源構成較為復雜,這主要是由于獨立學院與公立高校所面對的招生對象層次是不同的,大多獨立學院的招生批次在三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公辦本科之后,專科之前,就此而言,民辦高校的學生與重點本科學生肯定存在較大差距,基礎參差不齊,諸如課本知識欠缺,“應試”成績差等使得民辦高校教育工作難做,教學實效性差,這是民辦高校中的普遍現象。但“三本”學生也有自身鮮明特點,他們更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踴躍參與社會實踐課,因此針對“三本”學生,民辦高校、獨立學院不能再一味向公立學校看齊,模仿公立院校的教育模式,如“211”學校培養“研究型”人才,應該根據學生層次及學生自身狀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培養模式,因材施教,選擇出適合自己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思路,形成自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和特點,形成與公立院校錯位式教育的教學模式。
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才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社會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接地氣的應用型、實用性人才。民辦高校是教育市場的經營主體,應實行與公辦學校錯位的人才培養的目標,緊貼市場,根據社會需求自由開設專業和課程,走一條清晰化、明確化、市場化、社會化、職業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道路。
民辦高校的自身實力決定不能拼規模,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綜合性。有些公辦院校追求大而全都不具備這個實力,何況民辦學校。不要什么專業都搞,最后很可能是什么專業質量都保證不了。例如,某公辦理工大學,兩位金融專業的老教師談到由于金融專業就業比較好,實用性強,該校為了追求學校辦學的綜合性和學生的就業需求,開設了金融專業,每一學年可以招到90-100人左右,全校總共400人左右,但由于該校側重于理工科,認為只要是金融專業畢業的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因此金融專業教學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教師隊伍匱乏,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教學上,學生進入社會后很難適應社會需求,最終導致學生就業難的現象。
因此,民辦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應吸取相應的教訓,不能一味追求哪個專業熱,哪個專業新,迎合市場需求,更應注重自己學校所處的市場環境以及自己辦學理念是工程類還是經濟類等,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再選擇與市場機密貼合,培養市場型人才。
某金融學院“將金融企業搬進校園”的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定位,該金融學校定位“金融”,無論哪個專業的學生都應學習金融相關知識,他們的目標就是為銀行培養一流人才,因此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都特別注重與銀行結合,尤其是金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可以說幾乎和現實銀行沒有太大差別,一走進實驗室就像走進了真正的銀行,而且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例如要求學生離開電腦之前,必須退機鎖箱,注重風險防范等。而且注重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完美結合,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教學模式。該金融學院是通過建立金融實驗室,利用金融ERP沙盤和軟件仿真模擬現實銀行的具體的操作。首先,抽取不同專業的學生組建自己銀行團隊,具體包括行長、財務部、風控部、業務部;其次,在老師設定的經濟形勢以及規則下,學生銀行團隊通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風險的預測、銀行發展等作出相應的決策;最后,進入具體模擬過程,幾個團隊通過競爭合作等方式不斷壯大自己的銀行或者是經營不善,銀行倒閉。
某些高校實行的是先確定各個專業的實習周,抽取不同的專業組建銀行企業法務等團隊,以企業為核心,老師講解具體的操作規則,需要掌握哪些理論知識等,然后學生根據實驗有針對性的查找相應的知識,將知識運用的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在實驗課結束之后,在開設相應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理論知識。
不論是先理論后實驗,還是先實驗后理論,及邊講理論邊實驗的教學模式都從傳統的 “老師-學習資料-學生-教學”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師做主、學生做主”的新型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更能為社會培養實踐創新型人才。
這種定位性人才培養,使學生的目標更明確,能很快適應社會,能更好的為社會培養職業性人才。民辦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就應對學生負責,明確定位學生的發展,而不是一味盲目招生,忽視學生的職業培養。
綜上所述,民辦高校更應注意以生為本,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長春大學光華學院張增林院長針對于民辦高校來說,最重要的是辦出自己的特色,扮演好與公辦的“角色錯位”,才可能立足發展。和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體制更靈活,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也更加貼近。因此,民辦高校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首先要有準確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十八大代表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劉林談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我不否認,民辦高校學生在理論水平等方面,同普通高校學生存在差距,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民辦高校就無法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而解決民辦高校學生畢業難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好好辦學,開設出社會有需求、自身有優勢的學科和專業,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習慣,向用人單位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讓學生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同時能夠在崗位上不斷根據新的需要及時修補知識短板。因此,針對民辦高校的學生,應該實行與公辦高校“研究型”人才錯位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更應關注社會需求,大力開設市場需求的人才。這就需要民辦高校在設置專業時關注社會動態,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集中在實踐和職業素養培養環節,而不是理論教學,注重學生職業發展,關注辦學質量,提高教學質量,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便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