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威海職業學院,山東 威海 264210)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精細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所接受和運用。精細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細節、重過程、重基礎、重具體、重落實、重質量、重效果,講究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力爭最優[1]。
精細化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方式,可以引入到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中。精細化職業指導是職業指導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有效途徑,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新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
精細化職業指導,是面向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發展特點、不同就業取向的學生群體,除了給予普遍的、常規的共性職業指導和培養外,還需要分門別類的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就業指導、職業輔導和資源匹配,對學生做精細培養,不僅達到使學生成功就業的目的,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還能幫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1]。
很多高校對職業指導工作不夠重視,觀念落后,投入不夠,沒有清楚的認識到學生就業難的根本所在。很多高校的職業指導僅僅局限于畢業生,將職業指導與畢業生就業指導混為一談,沒有認識到職業指導是一種全程化的教育體制,而不是階段性的教育環節。職業指導的內容狹隘,主要局限于求職技巧、就業信息等。
開展精細化職業指導,就是要把職業指導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終。從大一入學開始,實施分年級指導。針對一年級的學生,職業指導教師要面向學生進行職業啟蒙教育,幫助學生培養職業意識。通過各種評估方法,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明確目標,引導他們制定一份適合自身的學業發展計劃。對于二、三年級的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幫助他們有意識的搭建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全面發展自身素質。引導學生制定一份職業生涯規劃。對于畢業班的學生,要進行一些法律法規的解讀,求職技巧的培訓,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及時了解就業信息。通過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完成角色的轉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最終就業夯實基礎。
健全的制度是保障精細化職業指導落到實處的根本。職業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多個部門的工作。只有遵循健全的規章制度,采取科學的態度,對工作內容做好精心規劃,細化工作流程,做到分工明確,職責分明,才能保障職業指導工作發揮最大的作用。
目前高校的職業指導教師大部分都是非專業人員,多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和就業指導課的教師。職業指導教師的數量不足,而且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高校應該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學校要為職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學習提供條件,加強職業指導教師從事這項工作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專業教師也要參與到職業指導工作中來,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灌輸相關的職業知識,穿插本專業一些新的就業動態政策等信息,有效的加深大學生對本專業職業發展的認識。
2.4.1 調整職業指導教學計劃
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要調整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職業指導課程按照內容分別設置一些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通過教學計劃上的模塊設置,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滿足學生不同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4.2 開展系列職業講座
聘請專家為學生進行系列職業指導講座,通過專題講座、實踐演練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對人力素質的要求,開闊視野,更新擇業、創業觀念[2]。
2.4.3 開展多樣化的職業指導實踐活動
整合學校相關部門資源,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校園創業、創辦就業社團、優秀畢業生訪談和模擬招聘會等。學生通過參加這些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2]
2.4.4 建立職業指導信息網絡
職業指導網可以涵蓋就業指導遠程教育網絡、就業培訓的平臺、心理咨詢輔導網、用人單位就業信息發布網、學生咨詢交流的平臺等。學生通過職業指導網學習有關職業的知識,進行心理咨詢,實時搜索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還可以與教師、專家或用人單位互動交流。
2.4.5 校企合作,創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
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創立大學生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了解自身專業,吸收經驗,檢驗學生的職業素質是否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找出差距,明確職業發展目標。
職業指導應該做到以人為本,點面結合,即為全體學生開展的共性指導和為學生個體提供的個性指導相結合。共性指導是指傳統的集體教學形式,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的基礎性指導。個性指導是指根據學生的個人特質,開展個性化的咨詢和服務。個性化是職業指導精細化的突出特點。個性化的職業指導要利用各種測評、咨詢手段,幫助學生客觀、充分的認識自己,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使學生的職業選擇既符合自己的志趣,也適應社會的需求。
要想更好的為學生開展職業指導,必須以精細的、全面的信息數據作為基礎[3]。
一方面,要全面、準確的掌握學生的情況。學校通過各種測評軟件和咨詢,給學生建立個人的信息檔案,并做好跟蹤調查,及時更新檔案信息。學校根據學生的檔案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指導,幫助學生客觀、充分的認識自己。及時收集畢業生就業的反饋信息,認真做好畢業生的跟蹤服務調查,了解進入用人單位的畢業生是否能順利通過試用期,適時進行監控,并隨時提供幫助。根據畢業生的反饋信息,對前一階段的工作進行評價和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另一方面,要全面、準確的掌握用人單位的信息。學校通過走訪調查用人單位,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和變化,從而為學校的招生、教學乃至人才的培養提供重要的數據依據。
精細化職業指導是職業指導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一條重要途徑,為大學生開展精細化職業指導,有助于促進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發展和創新,能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提高就業質量,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人職匹配。
[1]張小燕,尹杰.“精細化”職業指導大學生就業初探[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1(6):89-91.
[2]徐春艷.高職院校開展“精細化”職業指導的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6)89-92.
[3]王月仙.論高職院校精細化職業指導[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1,13(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