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力
(洛陽外國語學院 河南 洛陽 471003)
國際危機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是國際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國際危機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又必須時刻以國際危機的解決為中心。在理論層面上,國際危機管理與國家形象塑造無論在組織系統還是在各自的實施途徑上都有相通之處;在操作層面上,國家形象塑造工作又能嵌入到國際危機管理的每個環節內進行。這表明,國際危機管理與國家形象塑造工作可以以國際危機的解決為中心并行不悖地進行。
在當今國際社會,國家形象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它甚至成為主權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國家形象是一國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該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地理等方面狀況的認識與評價,可分為國內形象與國際形象。國家形象在根本上取決于國家的綜合國力,但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國家的實際狀況,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本文旨在探討在國際社會上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問題,文中所指的國家形象,主要是指國際形象。
國際危機一般是指在國際背景下突然發生的嚴重威脅兩個以上國際行為體重大利益的緊張情勢。在這種情勢下,各國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極不確定的情況下作出關鍵性決策。如不及時解決,將會引起各方政治、經濟、安全、外交、社會的失序、失常,甚至可能導致沖突乃至戰爭。因此,國際危機管理工作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各國紛紛利用各種資源與管理手段對國際危機進行控制和處理,其目的是防范國際危機的發生,減少危機的損害,避免引發戰爭,維護國家利益與國家形象。在國際危機發生時,各國往往成立專門的危機管理機構,而這就為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工作提供了機構保障,在國際危機處理中,兩者工作可以并行不悖地展開,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國際危機有其自身的發展周期,一般來說,國際危機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預兆期,又稱為危機的潛伏期,有線索顯示具有潛在的危機風險;爆發期,具有傷害性的事故發生,并引發危機,危機的影響迅速擴散;解決期,危機得到解決。國際危機管理工作往往也圍繞國際危機的發展階段展開,國際危機管理被分為三個階段:國際危機事發前的國際危機預警、事發中的危機決策處置(即決策與執行)和事后的效果評估。這同樣也可以成為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的各階段工作。
要進行有效的國際危機管理,必須建立起反應迅速、協調通暢、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組織系統。國際危機管理組織系統一般包括四個子系統:法律與行政規范系統、決策指揮中樞系統、執行與支援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有時還有一個監督系統。研究發現,國際危機管理組織系統十分符合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的組織機構要求,它同樣可以成為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的決策與執行核心。應當把負責國家形象塑造的專家及工作人員按職責劃歸國際危機管理組織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國家形象塑造工作服從于國際危機管理,還利于兩者之間的協調與配合。
它是危機管理組織系統中各機構操作與運行的原則、規范及法律制度保障,是危機管理機制的“軟件”。只有具備比較完善的法制規范系統,才能使國際危機管理系統實現法制化,從而使得危機管理系統內部各機構合理分工、責任明晰、工作高效。國際危機管理中法律與行政規范系統同樣保證了國家形象塑造工作的責任明確、高效有序。
它是國際危機管理組織系統的核心。一個科學的決策指揮中樞系統應該由兩部分組成:首先要有一個國際危機“決策指揮中樞機構”,還要有一個處理危機的“參謀系統”。“決策指揮中樞機構”通常只包括最高決策者和幾個重要幕僚,這一機構要有堅強的決心、頑強的意志和非凡的決策與組織能力。“參謀系統”由豐富的專家組成,能夠幫助決策者做出有效的選擇與判斷,它的責任是提供建議。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的決策權自然應當屬于由最高決策者和重要幕僚組成的“決策指揮中樞機構”,但在“參謀系統”中應包含國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專家,為最高決策者提供專業的建議。
它是處置危機的主體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有效貫徹決策指揮中樞的決策,保證在國際危機發生后,決策能夠得到社會各部門有效配合,從而化解危機。它同樣也履行國家形象塑造的責任,因此在這一執行系統中,應當加強像外交、媒體等這些與國家形象塑造息息相關的機構。
它在國際危機管理系統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職能,其主要功能是為決策者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無論是對于國際危機管理還是對于國家形象塑造,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和通暢的信息傳輸通道是十分必要的,旨在改善國家形象的相關信息也大多是由它發布出去。
在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不是游離于國際危機管理之外進行的,它是國際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國家形象塑造工作應嵌入國際危機管理的各個環節。
在國際危機發生前,危機預警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監控危機的發生、發展及預測未來趨勢,擬制危機應對計劃,盡可能將危機的損害降至最低。國際危機預警是國際危機中國家形象塑造的初始階段。
(1)國家形象的態勢監控。國家形象的態勢監控應當是貫穿于國際危機進程始終甚至是危機過后仍要繼續進行的工作,以實時獲取決策的反饋信息并及時進行決策調整。國家形象態勢監控的主要渠道是國際輿論,而國際輿論中議題的擴散和變化則是國際危機監測與國家形象態勢監測的重要因素。通過對國際輿論中相關議題的形成、傳播及變化趨向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影響國家形象的焦點信息變化,從而為下一步的分析預測與擬制方案提供準確的信息支持。國家形象態勢監控的渠道還有政府的情報部門,基于國際危機中必須維護本國利益的考慮,各國預防與應對國際危機工作往往具有保密性。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大眾傳媒往往無法搜集到有關危機的全面尤其是深層次的信息,而政府的情報部門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另外,相關領域的專家意見也是國家形象態勢監控的一個重要渠道,對于那些不確定性的信息,專家的理論推測與經驗判斷就成為較為可靠的依據。
(2)預測國際危機可能對國家形象帶來的影響。在國際危機預警機制中,預測即將發生的國際危機可能對國家形象帶來的影響,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在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和進行預測的過程中,不僅要預測那些可能對國家形象造成損害的危機要素,也要分析危機中可能存在的那些對國家形象塑造有利的機遇。在具體的分析與預測過程中,一般性預測原理在國際危機預警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這些預測原理同樣可以應用在對國家形象影響的相關預測中。其一,延續性原理。人們可以通過對所預測事物過去和現在的行為及其狀況的研究,推測其將來在某一時點上的行為及其狀況。用這一原理對于國際危機進行預測就是根據危機潛伏期的表態與其運動慣性推斷它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延續性同樣表現在國家形象的發展變化之中,根據危機前與危機中國家形象態勢信息的發展變化,結合對危機趨勢與前景的推斷,可以預測出國家形象在國際危機中將受何影響,會如何變化。其二,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理是指“一種在事物的個性之中尋求共性即相似性,并用于推斷類似事物之狀態、性質和未來前景的理論。”運用歷史上的類似危機事件可以對當前的國際危機進行預測和推斷,那么,根據歷史上類似危機事件對國家形象的影響也可以預測和推斷出當前的國際危機將會對國家形象造成的影響。其三,相關性原理。任何事物都處于相互聯系之中,事物的變化發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必定是與其它事物發展相關聯的。國際危機的內部要素和危機影響要素(包括對國家形象的影響)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如經濟危機主要對各國經濟形象帶來挑戰等。
(3)擬制預案。在國際危機預警中,擬定一份危機預案對于預防、控制國際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實現國際危機管理中國家形象塑造的目的,在擬定這份危機預案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把有關國家形象的預測信息與危機發生后將要展開的國家形象塑造工作寫入預案,甚至專門擬定一份國際危機管理中的國家形象塑造預案也不為過。
國際危機決策處置中的國際形象塑造工作即是利用一切資源,使國家形象遭受最少損害甚至利用危機使國家形象得到提升。面對國際危機,危機管理者應當快速、及時地展開行動,公開、真實地發布信息,合理、有效地化解危機,向外界展示一個反應迅速、理性、負責的國家形象。國際危機決策處置有相對穩定的程序,在這個程序中,我們仍然可以將國家形象塑造工作納入其具體步驟之中。首先,國際危機發生后,要立即收集盡可能詳盡的危機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盡快確認危機對國家形象造成哪些損傷,危機中存在哪些可能有利于國家形象塑造的因素。其次,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后,確定下一步行動的目標,參考這一行動目標,制定國家形象塑造的目標,優先修復哪些受損形象,以及力爭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都應當予以考慮。再次,做出決策,擬制行動方案。布置每一項形象塑造措施,包括實施者、實施途徑、方法等細節問題。最后,執行決策,展開形象公關等工作,隨時捕捉反饋信息并不停地對決策內容進行調整,以盡可能確保行動目標的實現。
國際危機爆發后的國家形象塑造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服從原則,即國際危機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工作應當服從于國際危機管理工作。國際危機發生后,一切行動的中心任務就是通過有效的國際危機管理盡快化解危機,國家形象塑造雖然有其自身目標,但也應當去配合與服從國際危機管理工作大局。第二,超前原則。與危機決策一樣,國際危機中的國家形象塑造也需要超前意識。在形象受損后進行的塑造工作只能是被動的修復,沒有必要的預測與提前的計劃是不可能及時在國際危機中找到提升國家形象的方法和途徑的。第三,及時原則。國際危機決策中的“第一時間”十分重要,不及時應對就會錯失良機。國際危機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工作也是如此。國際危機發生后,一方面要及時將危機背景信息和危機的處理情況傳向國際社會,減少因信息不透明而引起不利于本國形象的各種猜測;另一方面,面對突發的各種情況,要爭取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把握任何可能利用的時機塑造本國形象。第四,公開原則。國際危機管理中的公開原則,不僅有利于當事各方了解彼此的危機破壞情況與危機應對信息,而且有利于增強信息透明度,提高管理層的信譽,提升國家形象。
一般認為,國際危機的解決標志著國際危機管理工作的完成。其實不然,國際危機的解決并不代表國際危機管理工作的結束,更不是國家形象塑造工作的結束。效果評估是國際危機管理的善后部分,是最容易被忽視但又十分重要的環節,國家形象塑造的效果評估應當成為國際危機管理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危機事態平息后,政府必須首先對危機中的自身形象做出客觀評估,以對形象現狀有所了解和把握。”國家形象評估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其一,國際危機發生前的國家形象狀況;其二,國際危機爆發和演進過程中的國家形象狀況;其三,國際危機事件解決后,即當下的國家形象狀況;其四,對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國家形象狀況,分析其變化,并對之前一系列形象塑造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查遺漏,找不足;其五,針對這些變化與漏洞,確認事后國家形象修復的具體任務與目標。事后的形象修復是在國家形象評估基礎之上對國家形象塑造工作的“修補漏洞、完善不足、鞏固既得、提升發展”。
[1]孫有中:國際政治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J].國際論壇,2002(3).
[2]薜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