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敏 鞠曉紅 時文艷 李 瑤 孫艷美
(吉林醫藥學院病原生物學教研室)
1952 年,美國西儲大學醫學院首先提出,按照器官系統及形態與功能將課程進行重新組合。這種“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加強了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使基礎與臨床聯系更為緊密。隨著醫學教育觀念和模式的轉變,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被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所取代。我校自2013 年在臨床專業中以自愿和選拔的方式挑選30 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立臨床教學實驗班。在病原生物學教學方面,將傳統的兩大基礎學科即,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整合為病原生物學。目前如何同其他學科相輔相成,把兩門課進行有機整合,成為本門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整合后,我們從師資隊伍,教學綱要、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四個方面進行改革,現探討如下。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作為主講教師,幾乎沒有交叉。在課程整合后,無論作為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主講教師,還是人體寄生蟲學課程的主講教師,共同面臨一個問題,即專業知識的相對缺乏。通過集體備課,自學討論,聽取有經驗教師的理論課及實驗課,共同參與實驗課的準備、科研活動和再培訓,使所有教師基本掌握了病原生物學理論課及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勝任本門課的教學工作。同時在新任教師的遴選上,注重教師的臨床背景和科研背景,使教學工作融會貫通。
由于目前尚無一套可以用于病原生物學教學的教材,而病原生物學作為一個完整、系統的課程,如果在教學上只是簡單的對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進行疊加,就失去了本門課整合的意義。針對如上問題,我們根據現有的教材和教學大綱,重寫編寫病原生物學教學綱要。在延續傳統教學,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更加強調本門課的臨床觀念,同時注重體現病原生物學的新觀點和熱點問題。
作為病原生物的兩大主體,醫學微生物和人體寄生蟲具有高度的關聯性。所引起的疾病均為感染性或感染相關性疾病,尤其在感染的途徑、感染的組織器官和疾病轉歸等方面,存在諸多整合的切入點,可以更有效的強調本門課的臨床觀念。
根據教學綱要,在理論教學部分,所有教學內容分兩個部分完成,即病原生物學概述和臨床病原生物學。在概述部分主要講述病原生物學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原蟲、蠕蟲和醫學節肢動物的形態、生理、遺傳、免疫及診斷與防治的相關基礎知識。使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主體有一個宏觀的認識。臨床病原生物學部分,以組織和器官為線索,從感染途徑、臨床表現和鑒別診斷入手,對整體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包括:
(1)呼吸系統病原體:分枝桿菌屬、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肺吸蟲、粉螨等。
(2)消化系統病原體:埃希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弧菌屬、螺桿菌屬和彎曲菌屬、腸道病毒屬、腸道線蟲(如蛔蟲和鉤蟲)、絳蟲(如豬帶絳蟲和牛帶絳蟲)、吸蟲(姜片吸蟲等)和原蟲(如賈第蟲和隱孢子蟲)等。
(3)肝膽管病原體:肝炎病毒、華支睪吸蟲、血吸蟲和細粒棘球絳蟲等。
(4)脈管系統病原體:絲蟲、瘧原蟲和利什曼原蟲等。
(5)神經系統病原體:破傷風梭菌、肉毒梭菌、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病毒、腦膜炎奈瑟菌、管圓線蟲等。
(6)生殖系統病原體:人乳頭瘤病毒、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體、陰道毛滴蟲和陰虱等。
(7)其他病原體:經皮膚感染病原體、蟲媒傳播病原體、人獸共患病原體、機會致病病原體、可致畸病原體等。
此外,與理論教學相對應,在實驗教學部分開展基礎形態學實驗、綜合性實驗和拓展性實驗,加強學科的橫向聯系。
由于課程改革和學時壓縮等原因,教材中的一些篇幅在課堂上,無法開展討論和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與PBL 教學外,我們引入了微課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展。結合學科的發展和當前公共衛生的熱點問題,將課堂上未涉及的部分內容,制成微課視頻,提供學生自學。微課的引入,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較傳統的題目式作業的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上述探索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好的經驗,但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課程整合推行需要宏觀調控。在現有的制度下,課程的整合涉及到機構的調整,權利的再分配,甚至觸及到教師的個人利益。因此,要完善課程重組,避免新矛盾和沖突的出現,主管部門必須在制度上給與調控。其次,教師素質需要提高。教師是教學改革和教學實踐的的主體。在新教學模式下,授課教師應該準確掌握器官系統的概念,樹立正確的器官系統整合教學理念。這就給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深厚的臨床背景,又要具備廣闊的知識面、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同時必須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整合,一方面,要求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知識面不斷擴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學內容突出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新發現、新進展,同時注重臨床觀念,優化課程內容和結構。此外,結合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也要不斷更新。
[1]陳季強,夏強,富麗琴.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6 年總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0(11):73-75.
[2]席煥久,秦書儉,李紅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醫學基礎課程模式改革研究[J].醫學教育,2003,23(05):1-5.
[3]李波清,周秀芝,李娜.以臨床醫學觀念為基礎的病原生物學課程整合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1,6(04).
[4]汪曉東.微課的外在特點與核心特征[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