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梅
(青海省西寧市海南州貴南中學)
初中語文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
◆李文梅
(青海省西寧市海南州貴南中學)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一提到寫作便是“有人歡喜有人憂”的局面,受興趣愛好與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影響,部分學生在寫作上展現了較強的文學天賦,而另一部分學生卻處于黔驢技窮的狀態,其實很多學生不是語言組織能力不夠好,而是其缺乏必要的素材從而導致其在寫作過程中總是感覺“沒話說”。為強化學生整體寫作水平的提升,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上的引導,從而使其在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基礎上愛上寫作。
素材的積累過程便是學生提升自己文學修養的過程,而這一階段更多強調的是學生的“眼”與“心”的綜合運用。
“故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強調的是作者從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上汲取靈感,然后加之自己的想象最終創造出一個個或鮮活生動、或樸實真摯、或溫馨浪漫的故事,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充分提醒學生擦亮自己的雙眼,仔細的觀察周圍的生活,從生活中尋找自己寫作的素材。例如,在景觀的寫作當中以四季之景最為常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在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讓其仔細的觀察世界,從而“看見”寫作素材。教師也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讀物,讓其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摘抄的好習慣,將優美的、有哲理的文字摘抄下來經過自己的融合使其成為自己文章中的閃光點。
很多學生總是抱怨其在寫記敘文、議論文等不同題材的文章中容易出現“詞窮”“無從下筆”等狀況,究其原因是其沒有將真情實感或自己的觀點融入到寫作中去,其寫作更多的是一種應付,這種情況下為加強學生正確寫作思想的培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心”進行剖析。“剖析”學生的心靈,主要是通過讓其從心底對某些事情進行感悟,那么其在寫作中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寫有關愛國主義或樂于助人等題材的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人民解放軍參與抗震救災等感人場面的視頻,此舉更有利于滌蕩學生的心靈,使其能更深層次的感知愛國、奉獻的真諦,那么其在寫作過程中才能更好的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
學生通過用心觀察、用心體會素材后便進入了作文的創作階段,寫作過程便是將學生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感通過具體的寫作技巧或手法表現出來的過程,此階段更注重的是在保證語言組合完整緊密的情況下強化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亮點,使其成為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佳作。
在語文學習與課文閱讀過程中學生會積累大量的古詩詞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這些素材的正確運用不但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升華主體的作用,還使閱讀者充分感知到作者的文學素養,從而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夠在感情上觸及閱讀者的靈魂,因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最好能將自己掌握的與文章的題目有密切關系的現實案例結合到文章中,從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列舉的實例與文章主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結合實例與真情實感的文章更具說服力。
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對寫作素材的運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樣的,學生不可能真正將自己掌握的素材全盤托出付諸于自己的文章中,其在寫作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的題目與語境對素材進行深加工,從而使其以更合適的形式出現在文章中,做到既不突兀還能充分彰顯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寫與意志相關的文章時,某位學生便引用了蒲松齡的著名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在引用過程中其并沒有以對聯的形式將內容展示出來,而是結合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項羽破釜沉舟伐楚以及蒲松齡以茶換故事最終完成《聊齋志異》的創作等三個故事形成了一個極具文化內涵并緊扣文章主題的排比句,從而極大的增添了文章整體的亮點。
初中語文寫作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教學內容,為強化學生寫作功底的培養,教師有必要采取積極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等方面的引導,使其可以靈活的運用各種素材潤色自己的文章,從而使文章最終成為能激發他人閱讀興趣的佳作。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能應用到素材的積累與運用引導上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師只要經過設身處地的探究便能總結出可行性更高的策略,從而使其成功地作用到語文寫作教學中去,以最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1]張林.送“魚”送“漁”亦送“網”——農村初中學生語文寫作素材積累的對策探究[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C].2013.
[2]劉文娟.探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J].學周刊,2014,(1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