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淑杰
(吉林省四平市地直街小學)
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根本,尤其基礎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古代的教育是強迫讀書人學習知識,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都聽過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方式,到了近代,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后,采用了“灌輸式”教學的模式。而在當代,教育體制改革后,提倡自主學習,教師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學生、家長等社會人群思想的轉變。這樣,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和創新教法,使之更能適應在新時期的教育體制,更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要求,更能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在快樂中接受新知識、新事物。
根據小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和認識規律,我們知道,處在小學四五年級階段的學生比較好動,對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尤其他們的想法,更傾向于玩,玩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少年天性,更是每一個人的天性,玩還是學生積極主動地認識世界、探索世界奧秘的一種有效途徑。如果將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的“玩”這種活動形式引進數學教學,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一定會激發學生潛在的學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且能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學習為前提,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設計好每一個教學內容相關的游戲,制定好游戲規則,游戲有游戲的規則,各個行業也有各自的規則,事物本身就是有著發展的規則,同樣,數學也不例外,它也有它的規則或者規律。在教授小學五年級數學第一節“小數乘法”時,由于本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小數與整數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在編排內容時,輔助游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將所有學生的文具盒收到講桌上,將文具盒里面的物品進行標記、歸類,并做好價碼標簽;其次,在事先準備的、裁剪好的紙張上面填上相應的數字作為流通的紙幣,下發給班級相應的學生,并在班級隨機抽取8 名學生,其中4 名學生負責管理和計算文具的總金額,另外4 名學生負責出售講桌上的文具并同時記錄在黑板上所賣文具的數量,即充當售貨員的角色;最后,剩下的學生用手中的紙幣來購買自己的文具,即充當消費者的角色。游戲大概持續15~20 分鐘后結束,在游戲結束后,讓負責清點每類文具的學生匯報該組的售出情況,然后,教師和所有學生分析產生問題的小組的原因,并且總結在游戲中學到了哪些知識。提示學生整數乘法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并設置問題,小數乘法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運算呢?通過學生參與的游戲來感受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比直接講解更有說服力,而且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本身經歷了“玩”這樣一個他們都感興趣的活動,更容易讓他們理解小數乘法的運算法則與整數乘法的運算法則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就是需要注意小數點的位置的變化。而實際上,小數乘法就是在整數乘法運算的基礎之上,縮小相關整數的倍數,也就是在進行小數乘法運算時,可以先把小數擴大相應的倍數后,運用整數乘法運算后,在把所得結果縮小相應的倍數,就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服務與生活。我把游戲帶入了課堂,教會了學生相關的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有:(1)學生在游戲中既動手又動腦,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一個環境中去適應環境,身心得到鍛煉;(2)在快樂中健康的成長的同時,又學到了科學文化知識;(3)在整個活動中,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4)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得到的相關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久久不易忘記。我個人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向初中,甚至高中推廣。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在其文章中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逼浔砻娴囊馑际?給人一條魚不如把打漁的本領傳授給人,傳授打漁的本領給人不如傳授給人欲望。道理非常簡單,一條魚只能解決人暫時的溫飽問題,不能解決人一輩子的溫飽問題,如果有了打漁這樣一門本領就可以解決一輩子的問題,但是,有了打漁的本領也不如在內心深處過富足生活的欲望對人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引申為傳授給人既有的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不如讓人把想學的這樣一種欲望植根于內心。教育,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好的、稱職的人民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文化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要讓學生想學習,這才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的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要想具有這樣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就首當其沖。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就是要學生想學習、愛學習、學會學習。翻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典籍,無不談及到學生習慣的問題,可見,學生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就是我生命的枝頭上盛開的一朵美麗的花朵,學生如果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在學習方面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的茁壯成長,教師需要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高度重視,不能輕視,更不能忽視。
其次,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生活習慣。不要小看了生活習慣,往往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從小養成了以后,長大之后是很難改變的。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生活習慣是比較瑣碎的,如尊老愛幼、好東西要與人分享、自己做家務、早睡早起、飯前便后洗手等等,要想學生養成這樣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以身作則,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這些小孩子,他們會潛移默化地、不知不覺地就學會大人們的一些生活習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小的時候就養成了不遲到的好習慣。
再次,小學生還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參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即《小學生守則》,我們知道,小學生應該做到:自尊自愛,注重儀表,誠實守信,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嚴于律己,遵守公德。
最后,小學生還有很多的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和培養。我們通過許多的實例了解到,小學生的種種習慣會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教師的目標是培養幾代人成人成才,家長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師和家長有著相同的目標,我們需要相互配合達到這一目標。
總之,在教育這條道路上,我們教師要不斷地摸索、不斷地創新,使我們的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快樂中成人,在快樂中成才。
[1]王明楨.在玩耍中學習科學.幼兒教育,1990,(05).
[2]蔡鳳蘭.如何讓低年級小學生在玩中學數學.現代農村科技,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