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國
(甘肅省積石山縣吹麻灘中學)
社區資源,是指所有與社區有關的社會資源,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切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的統稱,也可簡稱為社區社會資源。在思品課堂教學中若能巧妙地利用社會資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培養愛國精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必須送給學生一把興趣的“金鑰匙”。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有許多抽象的概念、規律、現象,它們超出了學生生活的感知范圍,而且又沒有相應的教學實物模型,往往形成學生學習的障礙,難以激發學生的求告欲和學習興趣。如果我們通過學生身邊的社區資源,把這些無法觀察和體驗到的內容生動、形象、直觀、科學地表現出來,再配上教師簡練的講解,這將大大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讓其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從而獲得恰當的教學效果。同時新課標又規定,“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在講授《多民族的國家》一課時,我將我縣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回族的服飾、飲食、建筑、語言等制成PPT 課件予以展示,一下子拉近了課本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使學生對民族知識有朦朧認識的基礎上很快進入深層分析,課堂教學則順理成章。
社區資源彌補了思想品德課堂中的許多不足,豐富了思想品德課堂的內容,最大程度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實驗心理心理學家特瑞赤拉在1967 年提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獲得的信息1.0%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11.0%是通過聽覺,83.0%通過視覺”。可以看出,人們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的信息是他獲得所有信息的94%。這充分說明了人類的聽覺和視覺對學習的重要作用。
初中學生對社會科學的認識始于感知,學生獲得信息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有些信息可能直接感受到,有關則要通過像電影、電視這樣的媒體或通過文字或數字這樣的符號模式間接地感受到。因此如果將學生身邊的社區資源巧妙地予以展示,正好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比如,在講授《實施可持續發展》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理解“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讓學生明確“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這一觀點,我在PPT 課件中插入了我縣縣城周邊的幾張嚴重污染環境的圖片,通過觀看讓學生明白經濟雖然得到發展,但社會效應卻降低了,周邊群眾生命健康深受其害。這樣的發展即使是遍地黃金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學生很快明白了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在課堂中將學生身邊的大量的社區資源通過語音、圖像予以展示,不僅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學時間,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同時也使教師在處理課本內容時因地制宜、靈活多變,即講清了課本道理,又使學生感到課本內容并不遙遠,課本中反應的很多問題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有效提升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認同感。
民族精神是從傳統文化發展而來的,它是傳統文化的提煉,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我們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一切最美好、最崇高、最富于理性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傳統經過選擇和積淀從而造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要大力培育和弘揚學生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必須回歸傳統,從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民族文化的力量之源,悠久豐富的傳統文化使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必將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養的寶藏。
我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的地區,縣域內有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一向認為“愛國是信仰的一部分”,這一理念給各國穆斯林規范了道德原則,對于所有穆斯林來說,愛國主義都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對祖國的情感,是可以具體化、生活化、大眾化的。凡是有益國家的行為都是愛國表現。
在伊斯蘭的信仰中,個人都應遵守社會法制秩序和規則,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應是服從與服務,個人的行動法規不能超越社會的集體法規,如果無視社會的福利和秩序,個人的功修毫無意義。如果穆斯林身處的國家受到了傷害,穆斯林本身和自己信仰的宗教也同樣會受到傷害,穆斯林的這種自我從屬于社會集體的意識、把個人的安寧和自由與所在國家的公益相協調的意識再次證明:順國即順教,愛國即愛教。
如此巧妙地將社會資源在課堂中予以應用,使學生對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避免了空洞說教,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感悟提供了基本的文本依據。
總之,在當前育人多元化的時代,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無疑是增強學生德育實效性、實踐性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上下左右、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配合,而不能希望“畢其功于一役”。因此,只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地充分發揮社區資源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功效,也使學生在文化認同中有效提升道德情感。
[1]李朝偉.浙江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社區資源整合略論.
[2]王平.新疆師范大學新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愛國是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